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97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8个词条
01
知乎上有个千万浏览的热门问题:“如果你的创业团队必须二选一:一个人品好但能力普通,一个能力强但人品存疑,你会选谁?”
底下最高赞的回答来自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分享了一个血泪教训:
“三年前我选了那个能力超强但曾被前东家警告‘有诚信问题’的CTO。
最初半年,他确实带着团队做出了惊艳的产品。
但就在拿到A轮融资后,他带着核心代码和一半团队另立门户,给我留下一个空壳公司。
现在我才懂,能力决定一个人能飞多高,人品决定他会不会在关键时刻把你推下悬崖。”
这条回答下的3800多条评论里,挤满了类似的血泪史:
网友“@创业老炮”分享,他曾与一位精于财务的合伙人共同创办公司。对方初期展现卓越“能力”,通过复杂手段“优化”账目,使现金流看似健康。
然而,事后他才发现,这位合伙人长期通过虚构供应商、虚增成本的方式系统性转移公司利润。
当阴谋败露,合伙人已携数百万巨款潜逃,留下一个被掏空的壳公司以及沉重的税务烂摊子。
还有一位来自咨询行业的网友@Alex,曾极度信赖一位明星下属,并将公司核心客户全权交其维护。
没想到这位下属利用职务之便,将与客户的业务关系转化为个人资源,并私下向客户暗示公司将有不利变动。
准备就绪后,他突然辞职,并迅速成立自己的公司,几乎原封不动地带走了网友七成以上的核心业务,导致其部门瞬间瘫痪。
“我亲手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毁灭者,”他懊悔地评论,“他的‘能干’,最终成了刺向我喉咙的利刃。”
所有这些故事,都在印证《软能力》中吴军那个残酷的结论:选错人最大的损失,不是从1变成0,而是从1变成-100。
02
吴军在书中用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历史案例来阐释这个道理——姜太公与周公关于如何治国的对话。
姜太公主张“举贤而上功”,唯才是举,让齐国迅速强盛成为春秋霸主,但最终国君被乱臣所杀,政权易主。
周公坚持“尊尊亲亲”,重用品德可靠的世家子弟,虽然鲁国日渐衰弱,却比齐国多延续了一百三十年。
“这就是能力和人品最经典的博弈。”吴军写道,“能力强可能让你赢在起点,人品好才能让你笑到终点。”
现代社会的选择更加残酷。
吴军透露,风险投资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发现创业者有人品问题直接一票否决,能力不足反而可以商量。
“因为能力可以培养,人品几乎无法改变。”一位投资人用了个生动的比喻:“教狼吃素比找只羊来训练跑步难多了。”
这让我想起身边两位总监的迥异命运:
张总能力超群但喜欢抢功,团队精英陆续走光,今年被架空;
李总专业平平但极其靠谱,下属甘心追随,上个月刚升副总裁。
短期看能力,长期看人品——这个法则在职场同样适用。
吴军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测试——“十分之一身家测试”:
第一个问题:你身边谁对你最好?
大部分人能秒答——通常是那个最聊得来、最关心自己的朋友。
第二个问题:如果要把十分之一身家投资给一个朋友,你会选谁?
这时大部分人都会沉默,然后说出另一个名字——那个未必最亲密,但最靠谱的人。
“只有当真金白银面临风险时,我们才会撕掉感情滤镜,看清谁真正值得托付。”这个测试我亲自试过,结果惊人地准确。
并且,这个选择的反差让我瞬间清醒:情感上的亲近,并不等同于托付大事的可靠。 那个让你感到舒服的人,未必是那个能让你放心“投资”的人。
03
也就是说,在选择合作伙伴、朋友或进行重要托付时,应将“人品”置于“能力”之上,作为更优先、更根本的考量标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原则?吴军给了三个具体建议:
①用“代价思维”看人
在做重要决定前,问自己:“如果这个人背叛我,我承受得起吗?”如果承受不起,再有能力也要谨慎。
②观察“隐性人品”
不只看他如何对待你,更要看他如何对待服务员、下属和竞争对手。这些细节最能暴露真实人品。
③相信时间的筛选
那位连续创业者在知乎回答的最后写道:“现在我的团队里都是认识超过五年的朋友。发展慢一点,但睡得踏实。”
合上书,我做了两件事:
删除了那个总是“不小心”忘记分摊饭钱的朋友的联系方式;
给那个曾经提醒我项目风险、说话不中听的同事发了条消息:“周末有空吗?想请教你个问题。”
在这个聪明人过剩的时代,靠谱成了最稀缺的品质。与其苦苦追寻能力超群的“狼性”人才,不如珍惜那些让你安心入睡的“靠谱”伙伴。
毕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你愿意把接力棒交给谁,决定了你能跑多远。
下一篇:如果未曾相遇,是否就不会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