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你可知道?
如果不知道,一点也不打紧,接下来,笔者勾勒一些画面或许你就会想起他。
一:永乐大帝朱棣曾说过一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朕,朕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坦言,天下可以没有皇帝,但他却不能一日没有解缙。
二:如何选择继承人,朱棣徘徊不定,在征求臣下意见时,解缙只用三个字:好圣孙,一下就决定了帝国的未来。
以上都是解缙留下的经典画面,然而,这位身负绝学的大才子,却在47岁那年倒在了雪泊中。
这又是为什么呢?
解缙影视剧照
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畔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解缙。
从这一天起,解缙将倾尽毕生,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解缙字大绅,号春雨或喜易,打小聪明绝顶,机敏无双,在孩提时代就有“神童”之称。
据传,襁褓中,母亲在地上写字教他认识,解缙牙牙学语,对那些符号天生敏感。
五岁时,父亲解开教他诗文,只需一遍,解缙便铭记在心,两年后就可以提笔写文章了。
十一岁那年,每天背诵一篇超过千字的文章,且终生不忘。
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不仅仅是通读,而是举一翻三,融汇贯通,理会着其中精义。
如此厚积薄发,不久,解缙以及解家将震惊大明朝。
解缙画像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省乡试,名列榜首,夺魁中“解元”。
第二年,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在廷试上和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三兄弟开创了一门三进士的绝版神话。
那么问题来了,身负绝学的解缙为什么没状元及第呢?
原来,解缙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主考官本来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
可其他考官认为,文中言论过于尖锐,观点太过新潮,害怕因此而招来是非,所以故意把他排到了第十。
但这丝毫不影响解缙日后的神话,他的惊世才华注定会走向风口浪尖,或许由于太过耀眼,从这一刻起,便滋生了他的悲喜。
解缙手书
廷试后,解缙被授庶吉士,读中秘书。
请注意,庶吉士这个特别的称谓,虽然不是什么具体官职,但却是一道标杆,因为在未来200年这个称谓将和“内阁”以及“首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入内阁,必须先成为庶吉士)。
在南京,朱元璋对这个相貌英俊,身材挺拨的人刮目相看。
《明史.解缙传》记载: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朱元璋非常器重解缙,一手好字,一身才气,一幅漂亮脸孔让他时常陪伴在皇帝身边。
时间一长,两人便有了感情。
一次,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
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君臣上如同父子,对我你应当知无不言。
解缙得此恩宠,当夜奋笔疾书,第二天早朝便向朱元璋呈上了一份万言书,书中主张简明律法,赏褒赏政,朱元璋读后,暗自心惊。
不久,解缙洋洋洒洒,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这一次,朱元璋未予表彰,却悄悄将十策作了选择性实施。
朱元璋深知,解缙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但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棱角犀利,性格太过狂悖,对他隐隐有些担心。
朱元璋影视剧照
果然,解缙又有惊人之举,作为楞头青,他直接上疏弹劾时任兵部尚书沈潜,说他玩忽职守,滥用权力,为此,惹得沈潜大怒,从而反被沈潜诬告。
朱元璋心知肚明,表面对解缙一番斥责,称“散自怒”,同时把他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历史在这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朱元璋刻意把解缙贬为监察御史,待历练后留作他日重用;
第二种:为防止解缙在朝廷遭人暗算,为保护他,故意弃之不用,让他成长为日后皇太孙(朱允炆)的股肱之臣。
这两种说法虽是后世猜测,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得到了印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解开入京,直言无讳地对他说: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大意是:你儿子才华横溢,但性格有缺陷,让他回家十年,磨炼心性,十年后,大器晚成,或会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解开千恩万谢,把解缙领回了江西吉水老家。
这一年,解缙22岁。在家乡,他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匆匆八年,不止一次地完成了大手笔。
解缙影视剧照
朱元璋本来打算晾解缙十年,然而在第八年(1398年),自己却驾崩了。紧接着,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开始了建文时代。
在得到朱元璋病逝的消息后,解缙立即离开江西,进京吊丧。刚到南京,一支袖箭朝他射来,持羽人便是当年解缙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传》的主角袁泰。
疏中,解缙直陈袁泰蔑视朝纲,陷害忠良,致使袁泰受朱元璋处罚,被弄得狼狈不堪,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朱元璋觉得解缙太过锋芒,缺乏心性,注定会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
没想到,时局已易,袁泰摇身变为朱允炆的近臣,而袁泰攻讦解缙的理由又十分精准,他向朱允炆密告,说解缙:
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封建社会,仁孝治天下,母亲逝去不久未下葬,父亲年逾九十,果决外出,实乃大逆不道。
这支袖箭把解缙射成了马蜂窝,于是朱允炆一道旨令,把他贬去天遥地远的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做卫吏。
兰州古城一角
如说当年解缙锋芒全露也不尽然,其实他还是结有善缘的,或者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时任礼部侍郎董伦就独具慧眼,解缙被贬期间,他在朱允炆面前为其开脱,说了不少好话。
此时,由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正如火如荼,朱允炆急需用人,一纸调令让解缙再次回到南京,但却授给他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位:翰林院待诏。
同年十一月,升任内阁首辅。
请注意,这时候的内阁首辅还是一个虚职,并无实权。
让我们继续内阁这个话题。
1402年,朱棣另辟蹊径,出其不意地渡过长江,攻入南京,取代朱允炆,变身为日后的永乐大帝。
从这一年起,朱棣建立了文渊阁,命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参与机务,由此,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便产生了。
在此补充一点:永乐朝的内阁纯系朱棣的智囊团,品阶五到七品不等,主要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拟写诏书,与日后六部首脑组成的内阁有着天渊之别。
然而这项制度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比欧洲人早了整整三百年。
朱允炆影视剧照
在朱棣攻下南京前,解缙身上还有一个故事。《明史.王艮传》记载:
燕兵薄京城……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意思是:燕兵攻破城门的前一天,解缙和他的江西老乡王艮、胡广一起,聚在另一位老乡吴溥家中饮酒。当天夜里,解缙便收拾东西,打算亲自迎接朱棣入城。
关于解缙是否忠君我们只谈取舍,不论节操,因为懵懂之间历史就来到了永乐时代。
破城后,解缙主动靠拢正中朱棣下怀,而朱棣为拉拢那些翰林文臣,对解缙非常重视。
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编撰《太祖实录》,还让他担任当年科举的主考官。七月初一,命他搭建由147名组成的文臣班底,编修《文献大成》。
一年后,解缙携同姚广孝等人再次带领2169位文臣继续扩编这部书籍,后来,这部鸿篇巨著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罕见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正本应该有11095册,目前通过国家收集、国外归还等方式已有418册,但遗憾的是,只占全本的3.8%。
解缙之功不可没。只因该书: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
永乐大典其中篇章
与此同时,解缙与朱棣朝夕相伴,红极一时。《明史.解缙传》记载:
代言之司,机密所密,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
大意是:在所有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中谁都无法与他比拟。
解缙才高八斗,权力如日中天,孤傲和自负让他变得鹤立鸡群一一傲视无物或与身俱来,这也是日后悲剧的根源所在。
朱棣坐上皇位后不久,一直为立储之事而大伤脑筋。
按皇祖训“立嫡立长”本无可厚非,但朱棣却左右徘徊——长子朱高炽,温文儒雅、体恤百姓,但身体肥胖,不喜兵事,骨子里没有朱棣的霸气和豪迈。
朱棣影视剧照
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战,靖难战场多次把父亲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在朱高煦身上朱棣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实事求是讲,他的确有立幼的想法。
万般踌躇,朱棣便召来重臣,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本来,皇帝立储是君王的家事,大臣们都讳莫如深,不敢轻言,生怕押错了宝,为日后带来杀身之祸。
但解缙却不同,当朱棣询问他时,他先是回答: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皇长子(朱高炽)仁孝,继承皇位乃民心所向。
朱高炽影视剧照
这句话本来已表明态度,可朱棣非要刨根问底,追问他为什么支持朱高炽。迫于无奈,解缙说出了心中的那句话:好圣孙。
谁是好圣孙呢?他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朱瞻基在燕王府出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父亲朱元璋送给他一只大白圭,而大白圭正是继承大统的法器。
“好圣孙”三个字一出,彻底点醒朱棣,此后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换句话说解缙这句话便决定了明成祖之后帝国的未来。
但解缙却开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朱棣排除在太子位之外的汉王朱高煦,所以,在这件事之后,朱高煦一直对解缙怀恨在心。
朱瞻基影视剧照
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朱棣总觉得亏欠朱高煦,希望对他有所补救,由于一再迁就,就形成了另一个局面:
高煦宠益隆,礼秩愈嫡。
朱高煦在京城飞扬跋扈,自诩为唐太宗李世民,怀揣着玄武门之志。
解缙看在眼里,觉得朱高煦无法无天,于是主动站出来,历数朱高煦的不是。
这一次,解缙不仅再次得罪了朱高煦,还拂了朱棣的龙鳞,犯了皇家大忌。
朱棣认为:这是解缙在离间天子骨肉,故意挑唆他们之间的矛盾。
从此,朱棣开始疏远解缙,换句话说,从永乐三年起,解缙即将淡出朱棣的视野。
朱高煦影视剧照
接下来,在解缙身上还发生了一些微妙的事。《明史.解缙传》记载: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动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大意是:解缙文采斐然,性格直爽,御前奏事,表里通达;同僚有优点,他赞不绝口,然而有缺点,也会直言无讳地讲出来;
为此,开罪了不少人,当他被朱棣冷落时,很少有人站出来帮他说话。
解缙郁郁寡欢,但仍依旧我行我素。
解缙影视剧照
永乐四年,朱棣为褒奖内阁之功,特意赏各成员二品纱罗衣一件,唯独把解缙落下,让他非常尴尬。
按理,这是旁敲侧击,意在警醒解缙,据说,此时解缙还浑然不觉。
不久,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明史》载:
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
大意是:朱棣发现自己在内阁商议的机密大事被泄露到了外廷。
本来,这件事是“靖难第一名将”丘福干的,而朱高煦却趁机诬陷,把屎盆子扣在解缙头上。
这一下,朱棣被彻底激怒。由于没有人声援,解缙百口难辩。
第二年,又有言官弹劾解缙在科举考试中阅卷不公,解缙来不及申辨,朱棣便下了一道诏书,把他贬去交趾——此生,两个人再未谋面。
解缙影视剧照
此时,笔者想起了前文朱棣曾说过的那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朕,但朕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而在笔者看来,解缙只是朱棣手中的一枚棋子,或是一道工具,只因解缙的耿直和无畏拂了帝意,所以他便被朱棣生生地抛弃了。
永乐八年,解缙被贬三年后按例回京述职。这一次,他依旧怀揣着梦想,渴望留在京城,为家国再做一点事情。
巧合的是,朱棣正好远征蒙古,不在京城——向皇帝述职无望,解缙转头去觐见太子朱高炽,汇报完毕,随后折返南归。
不料,这件事又被朱高煦逮个正着,等朱棣北伐归来,狠狠地向父亲告了一状。
朱高煦影视剧照
原本的例行汇报,却被朱高煦说成:
私会太子一一有不轨之举。
解缙的悲剧来了。朱棣以“无人臣之礼”罪命锦衣卫连夜追赶,在广东把解缙装上了入京的囚车。
抓捕前,解缙还在写着一份奏折——返回途中,他看见赣江两岸旱情严重,决定上疏请求朝廷兴修水利,润泽良田。
这就是解缙,心系百姓的解缙,刚正不阿解缙。
解缙影视剧照
押回京城后,解缙被关进诏狱,受尽折磨,过起了暗无天日的生活。
五年后,即永乐年十三年(1415年),按惯例,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朱棣上报当年应被处决的死囚人员,名单上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
朱棣看着这个名字,朝纪纲瞥去,漠然地问了一句:缙犹在耶一一解缙还在这个世上?
这是一道暗语,纪纲心领神会。
当夜,纪纲提着酒菜来到关押解缙的牢房,点着烛火和他作了一次深入的长谈。
这一天,是正月十三日;这一天,解缙喝得酩酊大醉;这一夜,屋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黑夜中,纪纲把解缙拖入雪地,命人用白雪将他埋没。
苍茫雨雪,湿透了解缙的衣襟,随后他突然猛醒,努力地挣扎着,但厚重的积雪早已打湿了他的心。
锦衣卫影视剧照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解缙传》等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