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黔南工业发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3.1%,排全省第五位。累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7户,规模工业企业总数891户,总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工业用电持续增长,累计用电78.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9%;
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59.8%,已发展成为全州工业重要增长极。首位产业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实现产值占全州比重超过46%,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聚焦省级重点支持的现代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能源三大潜力产业和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特色产业成链集聚发展,编制“一图三清单”,黔南州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子。
12月18日,黔南州“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黔南新型工业化上档提质”新闻发布会在都匀召开。天眼新闻客户端开设【工业绘新景】栏目,聚焦黔南州新型工业化的做法和成效,敬请关注!
“目前,黔南生态特色食品企业124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3户,22户生态特色食品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到10月,生态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22.3%的高速增长,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州规模工业产值达14.3%。”12月18日,记者从黔南州“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黔南新型工业化上档提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黔南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为方向,出台《黔南州支持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发展十三条措施》,从原料保障、精深加工、产业招引、要素保障等方面,整合农业、工业资金设立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推动产业提质发展。
下一步,黔南如何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黔南给出的答案是:以推动产业链整体优化升级为主要抓手,打造“集聚成链,保供稳链,引育龙头,赋能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将黔南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实现大突破,走出一条具有黔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关键环节提升,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提升刺梨精深加工能力,开发刺梨浓缩汁、刺梨饮料、刺梨蜜饯等刺梨制品。依托味莼园、美之选、朗朗等调味品生产企业,强化品牌打造,打造全省最大、最齐全的调味品产业集群。按照“抓两端、带中间”思路,推动都匀毛尖茶打品牌、创价值,打造都匀毛尖成贵州绿茶第一品牌。在抓好中高端绿茶基础上,补充大宗夏秋茶、中低端茶生产,重点提升收储、初加工、出口贸易规模。提升匀酒“酱香”“匀香”系列产品品质,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开发推广百元“口粮酒”;加大剑江酒业“精酿啤酒”“白啤”“果啤”规模。引导发展刺梨啤酒、预调酒、配制酒、百香果酒、气泡酒等多元化产品。
——以龙头带动,分梯次培育生态食品潜力企业。坚持“抓大、扶优、带小”的思路,大力提升食品工业化、规模化水平。继续实施黔南生态食品十三条措施,扶持一批品质好、成长性强的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建立定制化的培育方案,加强精准服务、强化政策托举,培育一批深耕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中小食品生产企业。
——强化做强企业的招引,推动与国内龙头企业的合作。针对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链“薄弱缺”环节,提出“强链”“补链”“延链”等发展路线,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招商区域。同时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发展贴牌代工,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围绕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代工生产项目,做大行业增量。引导本地企业与娃哈哈、汇源等品牌企业合作,采用“加盟+代工”模式,接受强品牌企业的委托,依托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
——着力提升生态食品企业加工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围绕生态食品产业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进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改管理为重点,推进企业实施更高层次技术改造,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提升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打响品牌知名度,实现多层次营销。支持龙头企业使用“绿博黔南”区域公共品牌,采取“公共品牌+子品牌”模式推广品牌,发挥公共品牌带动引领作用。构建以高端品牌为引领,中档品牌为支撑,特色品牌为补充的粮油品牌体系。抢抓贵州省推进旅游产业化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引导生态特色食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打造旅游茶品、旅游方便食品、旅游酒水等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开发与旅游目的地相互融合的伴手礼,举办“生态特色食品+节庆”活动,设计生态特色食品主题旅游线,大力推动旅游食品的主题创意化发展。加大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鼓励黔南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到省外大中城市和专业市场设立专营柜、专卖店、专销区,培育特色食品多元化目标市场。深化与淘宝、拼多多、抖音、一码游贵州等大流量的电商直播平台合作,构建信息灵敏、高效快捷、相对稳定的多元化营销渠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编辑 何 广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