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朗普正式签署了“大而美”法案。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分析指出,大而美法案或加速中美脱钩趋势,但双方高度交织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且难以彻底割裂。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190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特朗普政府推动的3.4万亿美元“大而美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这项政策组合不仅包含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与减税措施,还在贸易、产业政策和供应链安全等方面推出新举措,直接影响中美关系。
01
关税政策与贸易环境的影响
近期美国国会辩论过程显示,法案特别强调针对中国产品采取“更为灵活与可升级”的关税架构,即在维持现行10%普遍关税基础上,对部分中国高技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产品税率将在法案通过后陆续调高,最高可达35%,甚至50%。
美国海关结合AI系统加强第三国转运排查,旨在限制对中国经第三国的对美出口。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消费者短线进口物价上升幅度明显,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短期市占率显著下滑。
“阶梯关税”、“反规避机制”的持续实施,“将导致结构性、持续性地将中国产品排除出美国产业供应链”,特别是中高端制造和绿色科技领域。
美国企业逐步调整长期采购和供应链布局,逐步减少对中国依赖,中美贸易总量长期保持低位,并出现持续萎缩趋势。
随着关税政策常态化,中国出口企业在美市场份额会下降,或被逐步被替代。
关税的财政收入可部分缓解预算压力。但研究机构同时指出,关税的实施对美国消费者和中下游企业的压力同步上升,进口端价格会明显波动。这需要华盛顿定期作出衡量,根据轻重缓急和与中国的谈判情况来调整。
02
对产业政策与供应链调整的影响
美国对半导体、关键矿产等领域加大本土补贴和投资,特定品类(手机芯片、高端显示器件等)明显收紧进口,中国上述领域产品出口美国受阻严重。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备案和技术许可会继续收紧,中国相关行业企业拓展美国产业链机会越来越少,部分订单被美欧、日韩企业替代。
美国制造业逐步实现部分“回流”或“近岸外包”,有预测显示,法案补贴会诱使53%在华美企启动产能转移,对中国传统劳动密集产业、精密制造等领域长远影响明显。
法案附带供应链安全和“外资准入审查”条款,中国产业资本、技术和品牌在美国重要领域面临结构性壁垒和持续歧视性限制。
持续脱钩将会促使中国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进一步在高科技领域取代美国技术。
03
对国际金融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法案带来美债扩容、美元走强效应,间接推高新兴市场资金外流压力。
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及信任环境恶化,会导致中国财务资产(如美债)的流动性和市场价值波动风险升高,进而影响外汇储备稳定。
美联储2025年压力测试模型显示,一旦进一步加征关税,全球供应链金融成本同步攀升,中国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利率短线有可能提升2-3个百分点。
如果中美产业链分割、国际分工重组持续深化,中国企业全球市场获取长期资本和技术合作成本会上升,中概股融资成本溢价扩大。但是,如果美政府债务加重,反而会有利于中国会从其他地区融资,并适时推动人民币结算。
最新分析强调大而美法案加速中美脱钩趋势,但双方高度交织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且难以彻底割裂。
未来产业链重组与全球资本流向将更复杂、多变,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博弈性将进一步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