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16个儿子,这里除长子褚英早逝之外,其余诸子中年纪最长,势力最强,军功最盛者莫过于次子代善,代善和褚英都是元妃佟佳氏所生。而代善一生有两次问鼎大位的机会,都在因缘巧合之下丧失了,但也是由于此,开国八大世袭亲王他代善一族就占了三家。
努尔哈赤薨世后,并没有立太子,这对于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权来说,它的兴衰与否、何去何从,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当时女真还没有完善的继承人制度,再加上女真还处于部落制度,汗位的产生应该是由八旗旗主推举产生。
努尔哈赤生前未定储君,应该是在代善和皇太极之间摇摆不定,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代善比皇太极大九岁,代善一直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代善父子领两红旗。应该说是八旗旗主里实力最大的一被派系。在褚英被赐死之后,代善实际上已经是储君之位。而此时的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为了未来的生机,开始拉拢代善,要知道代善比阿巴亥还要大7岁。阿巴亥目的只是为了在努尔哈赤死后能谋求羽翼的护佑。
但不久之后,就传出代善和大福晋有染的消息就传出来了,虽然在彻查之下,查无实据,但代善就此丧失当太子的机遇。在努尔哈赤死后,最有资格继承汗位就是四个人,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和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这四个人里最有资格的就是代善和皇太极。当时的形势相当复杂,但皇太极一点不占优势。而代善虽然被废黜,但是他掌握了正红和襄红两旗。
可以说形势相当复杂,别看代善实力强,可事实上,他的儿子、侄子们,基本都是皇太极的拥趸,尤其是老大岳托和老三萨哈廉。皇太极最初的优势并不明显。是代善与他的两个儿子岳讬和萨哈廉共同提名皇太极,八旗旗主和诸皇族才一致赞同皇太极继承汗位。
岳讬是代善的长子,在努尔哈赤孙辈无出其右,萨哈廉是代善三子,萨哈廉很有政治头脑,皇太极能够得到代善一系支持是他得以继位的主要原因,问题是这二人为何要一致举荐皇太极,而不保举父亲代善呢。这里很大原因应该就是来自代善的交代,在自己已经丧失继承汗位的时候,代善倾向于皇太极。代善父子之所以能够举荐皇太极,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极是汗位的最佳人选。代善的主动让贤,乃至主动保举皇太极,不但体现出代善个人良好的品行和大局观,同时也反应出此时后金贵族们较强的凝聚力和问鼎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皇太极上位伊始,他并非是一人独大的状态,基本上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因此是四人平等面南列坐,接受大臣的朝拜。这段特殊的“共同执政”时期,其实对后金汗国是一段危险期,后来四大贝勒之间的政斗就是必然的,但皇太极对此一直是引而不发,城府之深,确实具备枭雄本色。最后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后将阿敏与莽古尔泰赐死。
在皇太极当汗王六年之后,皇太极终于废除了集权政治体制,公元1636年,在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而代善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成为大清第一位铁帽子王。此时的代善虽有尊荣,却无实权。面对其他两位贝勒的惨死,代善活的极为小心,可谓是如履薄冰。
1643年,皇太极突然暴毙,同样是没有没有立太子,当时满清内部局势也是复杂。满洲八旗中两黄旗大臣要求“若不立帝子,吾等愿追随先帝与地下”。当时豪格本人掌控正蓝旗,也就是得到了三旗的支持。而实力最大的多尔衮则掌握两白旗。此时的代善虽然拥有正红旗的支持。不过代善年事已高,对这些事情多多少少看淡了。焦点就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两人任何一人即位,都很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八旗间火拼。
当时的代善是皇族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他的话绝对是一言九鼎,但在这种情况下,人老成精的代善自然不会明确支持那一方,于是就说:“若立皇子可以是豪格,若以立贤可以是多尔衮”。这完全是废话,真的是人老精,马老滑。最后多尔衮与后宫联手,共同举荐福临登基,面对这一幕,黄旗大臣也不能说福临不是皇子。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与代善也没意见。豪格沉默不语。于是,六岁的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
1648年,在福临登基的第五年,代善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而满清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代善一族占了两个,一个是代善一系,一个是代善长子岳托,封克勤郡王。一个是代善3子萨哈磷,封顺承郡王。正是由于父子三人的拥戴之功,所以代善后代有三家铁帽子王绵延三百年。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