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lora
提及东北三省,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火出圈的“尔滨”,以及它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
然而,当我们审视国际教育领域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据新学说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9月,全国范围内获得各课程认证标准的国际化学校总数高达970所,但东北三省的国际化学校数量仅为47所,仅占中国国际教育市场的一小部分。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不出国际教育的花朵呢?
*以上为新学说不完全统计,如有错漏,欢迎评论区留言指正。
截至目前,据新学说不完全统计,东三省共有47所国际学校。其中,辽宁省以31所国际学校的数量占据首位,其次是黑龙江省,拥有9所国际学校,而吉林省则以7所国际学校的数量位居末位。
发展历程
纵观东北地区的国际学校发展,辽宁省的国际化学校发展历史最早。1995年,枫叶教育集团在大连的落地,标志着东北地区国际化教育的开端。进入21世纪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也分别陆续开设了第一所国际化学校。(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成立,2005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国际部成立)自此东三省均开启了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东北地区的新增学校数量呈现出积极的增长趋势,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每年新增了5所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新增了3所国际化学校/中外合办项目后,距今为止的四年,东北地区的新增学校数量似乎出现了停滞。
*此结论基于目前新学说的不完全统计,如2020年后有新开校信息,敬请在评论区进行补充。
学校性质
从办学性质来看,东北地区拥有公办国际化学校17所,民办国际化学校18所,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所。
东三省中,辽宁省的国际学校数量最多,办学种类最为齐全。该地区拥有15所民办性质的国际化学校,6所公办,外籍10所。
黑龙江省的办学类型相对较单一,仅有公立学校国际部(5所)和民办性质的国际化学校(4所)。
吉林省的国际学校数量最少,办学类型相对也较单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最多(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所)。
国际课程类型
东北地区国际学校所开设的国际课程上,以英、美式课程和加拿大课程为主。
开设A Level课程的学校有13所;
开设AP课程的国际学校有12所;
开设加拿大课程的国际学校有10所;
开设日韩课程的有10所;
开设IB课程的有6所国际学校。
6所开设了IB课程的国际学校仅分布在辽宁与吉林两省,黑龙江省暂时没有学校提供IB课程。除此之外,部分学校还提供了澳州课程、德国课程等。
国际课程的流行程度,也从侧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加拿大仍然是东北地区学生留学的主要留学国和出口。
开设学段
东北地区国际化学校主要以开设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为主。具体来看,开设了高中阶段国际课程的学校达到了45所,占整个东北地区国际学校总数的95%。
另外开设了K12全学段国际课程的学校共有13所,其中3所为民办性质的国际化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所。
“失意”的东北国际教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三省作为我国的工业重地,为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953年至1987年的数十年间,黑龙江一省就为全国供应了丰富的木材、煤炭、原油、粮食以及发电设备等关键资源。辽宁省也以其丰富的金属材料和石油制品支持了国家的发展。这两个省份以及吉林省,共同依托农业和工业的强劲发展,为新中国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但东北地区的国际教育资源却稍显逊色,这背后交织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人口结构的变迁、本土优质大学多、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收紧等等。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2018年,新学说走访了东北地区的7所学校,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东北地区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投资相当可观,但方向多为课后培训和维系师生关系。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显得相对保守,他们对国际化教育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许多家长仍然坚守着“孩子学习不佳才考虑出国留学”的传统观念。对于学业优秀的学生,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学校和传统的高考路线。
人口结构的变迁
根据数据显示,东北现代的人口流失已经持续很久了。十年间竟然流失了一千多万人。
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有人口流出,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徽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5986.0万人相比,10年共减少35.9万人,下降0.6%。在2005—2010年间,安徽、河南和四川三省的流出人口分别为533万人、543万人和499万人,是人口流出最多的三个省。
但是,为何东北的人口流失会如此受公众瞩目?
这并非仅仅因为东北人口流失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其特殊的流出结构。在东北的人口流失中,来自城市、制造业以及拥有高学历的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际化学校所需求的正是这部分高学历、高素质的客户群体。相比之下,其他省份的人口流出中,农民工占据较大比例,且这种流动是持续且相对正常的现象。
东北的人才流失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为深层的议题——智力外流。智力外流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损失,更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本土优质大学多,且进入门槛低
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更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富集地。区域内汇聚了312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本科156所,专科156所),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东北地区有75所高校脱颖而出,上榜数量占本区域本科层次高校的近半壁江山,高达48.08%。东三省孕育了众多顶尖的本土大学,其中“双一流”高校数量达到11所,占本科层次高校总数的7.69%。
11所“双一流”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基于黑龙江统计局官网提供的数据,从2007年至今,小学入学人数稳定连年下降,几乎腰斩。学生供给减少,高等学院需求量几乎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入学门槛的降低。因此东三省一直以来也是高考分数线比较低的省份。例如2023年高考:
黑龙江:理科一本线408分,二本线287分。
吉林:重点本科(第一批)分数线463分,普通本科(第二批)分数线292分。
辽宁:文科类本科线404分,理科类本科线:360分。
大学众多,尤其是优质大学资源丰富,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使得进入这些高校变得相对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和家庭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收紧
与全国整体国际学校发展现状不同,民办国际学校在东北地区并未出现占据半壁江山情况。相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东北占据了显著地位,尤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为突出。
据新学说的数据不完全统计,吉林拥有7所国际化学校,其中5所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黑龙江则拥有9所国际化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达6个。
2013年教育部对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管理进行了加强,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收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国际化学校数量增长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从上述表单中也可以看出,2013年后,吉林再无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活力”与“希望“?
若要实现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人口稳定、经济繁荣、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因素都至关重要。
在经历多年人口流失后,吉林和辽宁于2023年成功逆转趋势,分别实现了4.34万和8.6万的人口净流入,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哈尔滨2023年推出《人才新政30条》,为从本科生到博士的各类人才提供每月1500元至3000元的补贴,这无疑都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2023年东北三省的GDP数据也呈现出积极态势,黑龙江15883.9亿元,同比增长2.6%;吉林13531.19亿元,同比增长6.3%;辽宁30209.4亿元,同比增长5.3%,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
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近年来“冰雪热”在全国的兴起,东北正逐步被赋予“活力”与“希望”的崭新标签。
然而,未来如何将这份活力转化为推动国际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打破传统观念中“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限,仍需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参考:文化纵横《受尽冷嘲嘲讽的东北, 还真就给中国暗示了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