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李牧都是赵国人,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他们曾作为秦国的“绊脚石”,让秦国“恨得牙痒痒”,不得不在背后使计将他们除去。
廉颇远走故国,悒悒而终,李牧不得信任,蒙冤被害,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功臣”——郭开。
武灵王的变法使赵国越来越强大,至少在军事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抵挡它。然而,在赵灵武王死后,赵国开始走向衰落。
秦赵两国本同出一源,皆出自嬴姓伯益。但两国自从赵武灵王变革骑射后,一直以来都是强敌,即便是士气高涨的秦军也很少在赵军面前占到便宜。
只是,在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便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秦赵两国之间最为关键的一战——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在位期间。在这一战中,两国投入兵力接近百万,后方消耗极大。
赵孝成王看到廉颇久守不出,再加上相关谗言,最后让赵括上场,导致四十万赵军丧命。
在赵国休养生息后,廉颇开始发兵攻打魏国,占领了它的繁阳地区,也在这一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即位,他很宠信一位名叫郭开的臣子。
郭开是他的伴读,两人关系一直很好,郭开从小便善于奉承,将年轻无知的赵王偃哄得心花怒放,深得器重。自然,赵王偃得到王位后,也非常重视郭开。
在长平之战后廉颇率领打的胜仗,可谓振奋人心,在民间威望很高,但却遭到了郭开的妒忌,于是他便乘机说廉颇兵强马壮,但新王登基,未来恐有变故,劝他早做打算。
本就疑心重的赵悼襄王,在听到这些话后更加坐不住了,便命乐乘代替廉颇出兵,廉颇绝不从命,还率军攻打他。
事了后,廉颇便感到了后悔,害怕回到邯郸被治罪,索性投奔魏国。乐乘在廉颇走后,也担惊受怕,不敢回到赵国,此后不知所踪。
与秦军几次不胜后,赵国终于想起了廉颇,赵悼襄王便想重新启用廉颇,欲先派使者去打探详情,想知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切的始作俑者,郭开就慌了,贿赂赵王派往魏国的使者,让他回国后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
收了好处的使者,说出廉颇饭量惊人后,又补充说他“三遗矢矣”,听到这的赵王,也就不再召见他。
而李牧的结局,相比廉颇则更加悲惨。李牧是赵国最后一位名将,也是维持赵国的最后一道屏障。
李牧先后在淝河之战和范武之战中大败秦军。在秦国灭六国之战中,李牧多次击败秦军,导致秦国一时无法消灭赵国。
所以,“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用金钱贿赂郭开将李牧除掉。没多时,城中谣言四起,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勾结秦军。
本是谣言,但赵王却相信了,将李牧及副将司马尚换下。不听命令的李牧后被赵王设套捉拿。三月后,王翦破赵,俘赵王迁,赵国灭。
虽然以上这些说法多是《史记》《战国策》中所记载,但也有让人不解,作为赵国朝中重臣的郭开,为何愿意与敌人串通呢?毕竟失去赵国,他也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但其实,这一切是赵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赵悼襄王看上一女子名“娼姬”,还把她迎进了宫内,对她十分着迷。赵悼襄王当上国君后,就立马想要立娼姬之子赵迁为太子。
但这一事,遭到以廉颇、李牧等大臣的反对。只是,后来赵悼襄王还是做了相同的决定。
所以,在赵迁上位后,就开始清理这批朝中老臣,恐对自己有异心。所以,即使大敌当前,也要先解决内乱。
先后害得廉颇、李牧等大将结局凄惨的郭开,他的死亡也是个迷,在《史记》中写郭开在邯郸灭后消失,但也有野史说他被盗贼所杀。
忠臣良将没死在战场上,而亡于朝堂上的阴谋诡计,谁之过,纵然有廉颇、李牧、郭开的因素,溯其根源,皆因为“亲小人,远贤臣”的赵国每一任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