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21日报道德国《商报》网站6月20日发表一篇题为《为什么西方与其印太伙伴关系艰难》的文章,作者为该报编辑妮科尔·巴斯蒂安。文章摘编如下: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访问越南期间,该国国家主席苏林赞扬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并希望扩大双边经济关系。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近日称中国为“真正的朋友”,并驳斥了对中国主导地位的担忧,说那是“宣传”。
这些例子表明,美国和欧洲正大力拉拢的许多“印太”地区国家并不愿陷入全球政治分裂。它们与所有国家保持关系,在外交政策上保持中立,并享受被追捧为合作伙伴而得到的于己有利的关注和投资。
越南领导人称之为“竹子外交”——根基牢固,但可以柔韧地转向各个方向。与美国和俄罗斯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问题。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2022年11月访问河内期间提出的希望河内“在俄乌冲突中采取明确立场”等要求遭到忽视。
不仅仅是越南:印度没有签署瑞士乌克兰和平峰会的最终宣言。新加坡新任总理黄循财希望在外交政策方面“与所有人成为朋友”。与马来西亚一样,泰国也计划在秋季加入由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成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美国和欧洲将“印太”地区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是正确的,但指望此举能迅速改变现状就太天真了。中国对大多数国家来说都太重要了,俄罗斯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武器和能源供应国,而俄乌冲突(距离这些国家)还太遥远。
此外,欧洲和美国在南亚和东南亚被视为反复无常。美国2017年放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个巨大错误。拜登任期内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目前在亚洲并不被视为适当的替代品。
欧盟成员国在亚洲的立场有时存在分歧。贸易协定被拖延了。但这些贸易协定是笼络该地区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没有人相信通过贸易可以带来改变,但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稳定。对安全政策稳定以及有效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渴望将欧洲和“印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团结在一起。欧洲应该从贸易和安全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编译/聂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