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政府的停摆天数达到了39天,刷新了历史最长记录时,数千万普通民众正在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焦虑——吃饭、取暖、出行,这些日常问题都变得异常困难。
停摆始于10月1日,随着政治僵局的加剧,问题早已超越了两党之间的政策分歧,演变成了真正的民生危机,而此时华盛顿的政客们仍然在就谈判的顺序和政策细节上争执不下。
首先,我们可以从最直接的“堵”说起。机场是国家的门户,每天都人来人往,代表着国家的活力。然而,在这次政府停摆期间,美国的各大主要机场却成了“重灾区”。原因很简单:负责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安检的联邦雇员是国家公务员,政府一停摆,他们的工资就没了着落。你想,谁能长时间不领工资还继续工作呢?因此,很多人因生活压力选择请假,甚至直接不来上班。结果就是,空中交通管制的人员严重不足,安检效率大幅下降,导致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三百万名旅客的行程被打乱。交通部长都急了,甚至放言称,如果再这样下去,部分空域可能不得不关闭。这种后果,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接下来是吃饭的问题,这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美国有四千两百万低收入人群,他们日常依赖联邦食品救济计划填饱肚子。但是,一旦政府停摆,这笔救济款也被切断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每八个美国人里,可能就有一个人面临着无法解决温饱的问题。虽然法院裁定政府可以动用一部分应急资金发放救济金,但从裁定到真正发放到位,还需要一段时间。很多州需要等上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恢复全额发放。电视和报纸上,经常能看到排队领取免费食物的人们,看到这一幕,实在令人心酸。眼看感恩节临近,那本应是家人团聚、共享美食的日子,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接下来是取暖问题,特别是对于北方的家庭,冬天寒冷得令人难以忍受。美国有五百九十万户低收入家庭,他们每年冬天都依靠联邦政府的取暖补贴来抵御严寒。然而,一旦政府停摆,这笔取暖补贴也就停发了。专家们警告,如果补贴不能及时发放,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寒冷而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形,令人不寒而栗。
再说那七十五万的联邦雇员,他们是国家运作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政府停摆时,他们变成了“无薪打工人”,其中有的甚至被强制休假。从十月开始,他们一直没有拿到一分钱薪水。这些人也是普通家庭的一员,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都需要支付。现在,他们只能依靠去救济站领取免费的食物,勉强度日。
更令人担忧的是,连美军的军饷也亮起了红灯。虽然政府努力筹集资金,勉强给军人们发了工资,但如果僵局继续下去,谁能保证下一次能凑够钱呢?军心动摇,这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公园和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停业了一个月,相关的旅游和服务行业收入大幅缩水。民众看到这种局面,消费信心自然受到了打击,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多年新低。这场停摆不仅让政府的运转停滞,也导致了普通民众的消费欲望下降,进一步拖累了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盛顿的政客们在干什么呢?在民生危机不断升级的时刻,两党的谈判仍停滞不前。民主党领袖舒默看到民怨四起,也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他的意思是先重启政府,再将医疗补贴延长一年,同时也考虑共和党提出的医保法案修改意见。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其实是民主党为了打破僵局所做的很大让步。舒默自己也说,只要共和党同意,这场停摆就能结束。
然而,共和党领袖图恩当天就直接拒绝了这个提案,称其“没有希望”。他坚持的理由是,不能颠倒谈判顺序,必须是“先重启政府,再讨论医疗政策”。更有意思的是,图恩一边拒绝民主党的提案,一边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时,恳请民主党“把民生放在首位”。
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做法,真让人替受苦的民众感到不值。特朗普总统也将责任推给了民主党,要求议员们继续留在华盛顿“谈判”。两党就像争夺玩具的孩子,谁也不肯先让步,而这个“玩具”,就是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无数民众的利益。他们表面上都在说要“以民生为重”,但实际上,他们更看重的是党派利益。
这次停摆的核心争议,实际上围绕着《平价医疗法案》展开。民主党希望延长医保补贴,避免两千多万参保人面临保费翻倍的困境;而共和党则反对这项福利支出,坚持要先恢复政府运作,再讨论医保问题。
将民生福祉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这种做法令人心寒。联邦政府欠下的薪资已经累积到二百多亿美元,但政治内耗仍在继续。这就像是一个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美国的社会治理能力,也在不断削弱国家的经济活力。
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政治闹剧,最终受害的,正是那些无辜的普通民众。它深刻展现了美国政治极化带来的治理困境。当党派之争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当政客们只顾自己的政治算计而不为民请命时,受损的,最终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和民众的福祉。
什么时候,政客们才能真正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而不是把老百姓当作政治博弈的棋子?这恐怕是这场停摆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