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作为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一些牧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有意无意促使家牦牛与野牦牛进行繁殖,形成了“野血牦牛”,为什么牧民朋友这样做呢?而野血牦牛又会对野生牦牛种群产生多大危害呢?
青藏高原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牛种。它们在海拔3000-5500米的高寒草原、荒漠及山区,拥有极其耐寒的体质,体形庞大,成年野牦牛肩高可达1.6-2.05米,体长(不含尾巴)为2.4-3.8米,体重在500-1200公斤之间,周身覆盖着长达400毫米的浓密皮毛,犹如一层厚厚的防寒铠甲,它们拥有更具威慑力的武器——向外略弯的硬质牛角,长度可达40-50厘米,甚至超过1米,此外,野牦牛因适应高原生活,演化出了宽阔胸腔、粗短气管和高血氧能力的生理结构,使它们能在空气稀薄的环境中自由呼吸。
它们的四肢强劲有力,蹄甲形状类似羊蹄,这使得野牦牛在陡峭的山地间行动自如,奔跑速度最快可达40公里/小时。
在行为习性上,野牦牛多以二三十头为一群活动,寻找食物,而在食物资源丰富的时候,群体数量可能增至200-300头。一般来说,野牦牛群在平静状态下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对靠近的生物往往采取攻击姿态,攻击力极为强大。
大型食草动物的袭击没有点到为止,这样的特质在孤独的野牦牛身上尤其明显,一旦发起攻击,它们会不断顶撞对方,直到将其杀死,故被视为青藏高原上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常常有误入它们生活区的汽车在野牦牛的冲击下,落荒而逃,或是人仰车翻。
2022年9月17日青海格尔木发生了一起野牦牛袭击牧民事件,一头约800公斤重的野牦牛混入家牛群并对牧民发起攻击。所幸,经验丰富的牧民巧妙利用地形和野牦牛视野盲区进行躲避,最终脱险。
尽管如此,当地牧民出于提升家牦牛品质的考虑,有时会尝试将雌性家牦牛与雄性野牦牛进行交配,从而培育出体型更大、生存能力强的“野血牦牛”。野血牦牛由于拥有野牦牛的基因,因而体型和生存能力都更大更强于家牦牛,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家牦牛与野牦牛的杂交,虽然对于家牦牛品质进行了提升,但同时,野血牦牛混入野牦牛群后,有可能对野生种群造成基因污染。携带家牦牛基因的牦牛进入野牦牛种群,有致使其体型的改变,生存能力下降的风险,从而加速野牦牛的灭绝。
这是一种非预期或不受控制的基因流动现象,外来基因通过交配进入原本纯正的野生种群基因库,可能导致野生种群的遗传特征发生不可逆变化。
以意大利灰狼为例,与家犬杂交后,其行为模式逐渐趋同于狗,不再具备原始的避人特性,它们已经不是我们称之为狼的动物了。同样,鲑鱼养殖种群与野生种群的杂交也导致了野生鲑鱼生存能力的下降,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