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个小结论:不要听“名校、名师”的话。因为,普通文化的人或行业外的人,要么听不懂,要么会误解。孩子小学时,有大概二年时间,我陷入“怕老师讲不好课”的焦虑。因为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大学专业是“广告传媒”,考编入职后立即就成为我家孩子的语文老师。而教学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默写、背书、惩罚。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救星”:在某国家级教育平台里,发现了全套的“清华附小小学语文录播课”。我寻思着:“随便你这个学广告设计的怎么耽误我孩子吧,我的孩子反正从今天起就开始跟着清华附小的老师学习了!”
于是,我的孩子就开始在自己的陪伴下,开始了“上清华课”的一段经历。我记得第一课是《白鹭》。哎呀,这位清华附小语文教师的课,真是行云流水,口吐莲花。从课文解析,到情感体验,引导得台下的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而这些小孩子们的发言,同样“行云流水、口吐莲花”。一节课下来,兼顾了课文、考点、主旨、体验、人文关怀,等等。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整节课给人以非常明显的“丝滑感”,感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之间,都承接转换,无缝连接,给人以享受。我回头看了看孩子,问他感觉如何?他欠揍的表情告诉了我,这节在我看来是享受的课,对他而言,就是活受。“为什么?”“听不懂。”
我不甘心,问他在学校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他回答说:“先一起朗读,再划字词,讲生字。然后,一段一段地讲为什么用这个词,如何描写的,如何修辞的,最后总结中心思想与学习感悟,最后布置作业”。我有些不耐烦了,继续反问:“那么枯燥无趣,难道能比得上清华附小的老师吗?”他回答说:“比不上,可是,我真的听不懂……呜呜呜……”看到我脸色不对,他倒先哭起来。
唉,本来以为是“大救星”的国家级优秀课,可到了自己孩子这里却什么都不是。我不禁恨恨地想“真是不识货、不知好歹的孩子!”等孩子上学去了,我有些落寞地打开了后面的几节课,开始试着重新体会这些优秀的课,为什么偏偏不被自己孩子接受。
(大概回忆)“同学们,让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一只顽皮又大胆的白鹭,忽得一下,像闪电一般飞过天际,惊得一群同伴纷纷飞起。有的滑翔,有的盘旋。飞在天上的白鹭,它们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那炫目的村庄,还是那汩汩的溪流?是渔歌唱晚的悠扬,还是余音绕梁的牧笛?”
那么美好的画面,那么奇趣的景象,我在惊叹之余,开始试着理解孩子为什么“活受”:
老师在这瞬间而过的语言描绘中,一些优美但极其书面的辞藻,对我的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什么是“滑翔”?他见过吗?什么是“炫目”?村庄为何是“炫目”的?什么是“汩汩”?看到这个字,他可能都不认识;什么是“ 渔歌唱晚 ”的意象?什么是“余音绕梁”的典故?“牧笛”又是什么存在?又是何种的意象?这一段老师的授课,即便是白纸黑字的阅读理解,我的孩子可能都得懵,而转瞬即逝的语言,又怎么可能对孩子产生触动呢?
我把上面这段话,边听,边记录下来,等孩子回家后,和颜悦色地问他:“那天的课,是不是听不懂?”孩子点头称是。我拿出了这段文字,跟孩子说:“这是昨天那位老师的一段讲课,我把他打印出来了文字稿。你再读一读,看能懂吗?”孩子默读了一会儿,抬头说:“基本懂了一些,但还是有不明白的。”“比如呢?”“比如——”
然后,我们开始了一段“探索式的学习”。我引导孩子:
有没有可能,这段文字的背景是在春天,那种冬季的寒冷、阴雨,被明媚的春天一扫而光,天空晴朗,大大的太阳挂在天上,村庄的白墙、油菜花,被太阳光反射的明晃晃的刺眼,所有才炫目呢?然后,我在网上找给他 《渔歌唱晚》 的音乐和图片,试着去体会“夕阳西下,渔民归航”时的瑰丽与快乐的心情,还给他找到了 徐小凤 的歌曲《南屏晚钟》试着体会另一种“夕阳”。
经过了这样一次经历,孩子才理解了“清华附小”的老师短短十几秒中一带而过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多种意象。这一次下来,孩子对前一晚上的录播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跟我说,“老师讲的东西好美啊!”
可是,这次尝试最终也没有取得“孩子从此喜爱上了清华附小的课程”这样的美好结局。听不懂的依然听不懂,家长觉得“好”根本不算什么,而且说句实话,如果让我作为学生,上这样的优秀课,我自己也很难做到跟老师“同频”。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说的是实情,那么所谓的“国家级优秀课”岂不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了吗?以下,是我的理解: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听媒体上“专家建言”的原因。因为我听不懂。或者说,我如果想听得懂,就要付出很多精力。至于专家说的“园丁”、“木匠”之争,讨论起来也简单:
“请专家脱去所有社会职务与学术职务,每天物理性搬砖。老婆跟自己一样,每天像 骆驼祥子 那样早出晚归,就为了仨瓜俩枣。接娃回家后已经暮色沉沉。这时候,娃拿着手机不放,根本不理睬你。原因是只想要一双球鞋,你都要精打细算还不想给买。然后,电话铃响了,老师劈头盖脸一顿输出,让你“好好管教自己孩子”,明天作业再不合格就不要来学校了!”
这时专家会怎么回答老师呢?“我要做园丁不做木匠?”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