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某中学两名学生先后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的报道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流脑”到底是什么病,竟如此“凶残”,又该如何预防?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锦仪为大家送上防控干货。
仔细辨别流脑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该病以小于15岁的儿童青少年发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以上;小于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流脑比较容易发生传染,为乙类传染病。”刘锦仪说,该病经呼吸道传播,可以通过咳嗽、喷嚏等方式传播。
感染流脑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这使得很多家长在初期难以准确判断,容易混淆和漏诊,耽误治疗。
刘锦仪表示,虽然症状相似,但通过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细微差别的,可以从发热、呕吐、体征等三个方面辨别。
首先,从发热程度上来看,流脑引起的发热往往更为突然、急剧,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通过常规药物或物理降温手段迅速缓解,还会伴有神志不清的表现。其次,呕吐也是流脑早期症状的重要特点。流脑的呕吐往往呈现喷射性,这是由于细菌侵犯脑膜和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所致。最后是观察患者体征,如果脖子很僵硬,无法低头、屈颈,很有可能是颈项强直阳性,阳性提示存在脑膜刺激征,发生了严重的颅内感染。
此外,流脑患者在发病初期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特征性表现。这些瘀点、瘀斑通常出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如躯干、四肢等,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而普通感冒则不会出现这种皮肤症状。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急、凶、残”是流脑的三大特征,发病急骤,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进展至死亡;有着高病死率,流脑的死亡率超过10%;有部分患者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这些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急性的发病特点使得流脑的治疗需要争分夺秒,稍有延误就可能危及生命。”刘锦仪表示,出现上文中提到的症状或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尽早就医。
“随着疫苗普及,现在流脑的发病率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刘锦仪说,接种流脑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目前,我国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两种选择。
刘锦仪介绍,我国已有多种流脑疫苗可供选择,包括针对不同菌群的疫苗,如A群多糖、C群多糖、A+C群二价结合、ACYW135群四价多糖、ACYW135群四价结合等类型。目前国家免费流脑疫苗接种程序为6月龄和9月龄婴儿接种流脑A群多糖疫苗,3周岁和6周岁幼儿接种流脑A+C群多糖疫苗。
刘锦仪提醒,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并不能保证百分百预防。她提到,除了疫苗接种外,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清洁,以及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同样重要。
学校层面,应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增强对流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在疾病流行期间,学校应做好学生的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并隔离治疗。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通风和消毒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作者】 陈之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