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 可可
大家好,我是可可,极专业的选手被拉来下场写文章。
趁着这几个月没那么忙,亲自来卷一小段时间。因为不方便露脸所以就不做直播不拍视频啦,找我咨询的唯一方法是文章最下方二维码。
咨询名额非常有限,且用且珍惜。:)
前段时间给一个女孩做咨询,她:可可你总是说要做服务,可是我怎么觉得我在生活里被服务照顾的时候,感受总是很差呢?
我:你举个例子。她:比如我工作很忙时,我妈妈一定要让我吃水果,我挺烦。我:嗯,那是因为当下你的核心需求是工作,而你妈妈的动作打断了这个需求。她:那她怎么做会更好呢?
我:其实完全可以把葡萄放在客厅,你工作结束后走到客厅自然会看到,葡萄也放几个小时也放不坏;实在要放在书房的话,就把葡萄轻轻放在书桌一角一边,不说话轻轻走出去。她:哦!!这样感觉的确是好多了。
以上这个咨询案例,是想要带到一个结论:在很多场合(社交,职场,情感,亲情),求一个极低的存在感,反而是一种极高的修养。
细细品这句话,“求一个极低的存在感,反而是一种极高的修养。”
把它翻译成心理学语言是:实现自我需求的时候(比如想要照顾他人),不以打断他人需求为前提。
在我写的那么多文章里,我自己最喜欢《进退高手,春风化雨,一骑绝尘》这篇,我认为有关进退的艺术几乎就是人际关系,包括爱情、社交里蕴藏的最高的“道”。
今天通过聊天的实操案例让大家感受“进退有度的艺术”。
1. 在聊天这个小事上,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一个巨大差异是,业余选手重点思考“聊什么”,专业选手权力琢磨“时机是否得体到位”。
这个思考重点的转移,能看出功力的极大进步。
什么叫“时机是否得体到位”?——在这个时点,对方(可能是恋爱对象,可能是想要社交的对象)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是工作会议安排忙碌,还是在轻松旅游休憩,对应的心情状态是好是坏是快乐是焦虑还是平静,整体能量状态是高亢是低沉。
这些信息靠对某个人群的常识性判断(比如企业家人群、学生人群、职业经理人人群的作息往往不一样,但同一个人群有自己的规律)+TA最近朋友圈的状态(有没有在旅游,还是都是工作)+线下聊天时的了解(线下能最真实地感受对方的生活节奏)+微信聊天初步试探(如果实在猜不出,可以先简单发一条信息,看对方的回复状态初步猜测)综合得出。
也就是,对方沉浸在怎样的场域里。
同样是表达“我好想你哦~”,我们看如何依据对方的场域而改变表达。
1)如果对方现在状态非常放松,日程安排也不满,那么微信聊天可以字数较多,且带着柔软感受,“今天下雨了,看窗外滴滴答答的好想你呀~你今天有好好休息嘛,有没有被淋到?”
人在情绪放松时,有时间和心力感知细腻情绪,这时候嗲嗲的、充满感情的一段话出去,是很拉近关系的,而且也能带着对方的情绪有柔软波动。
用自己细软的情绪波动带领对方随心波动,这就叫做“带节奏”。
甚至如果对方现在非常兴奋开心,你也可以表达得更热烈,“好想你哦!一想到你我的心脏都热腾腾啦!”
2)但如果对方现在非常忙碌,比如在周一的白天,大概率需要开会,则不适合表达细软的“我想你~”,更不适合浓烈的“好爱你哦!”TA会接不住,忙碌的工作状态很难一下子调整成情感模式,不知如何回应你又担心回应不好让你失望,这样大概率会带来困扰。
这时候最好不发起对话,如果一定要表达思念,可以发一张可爱的图片,配简单的文字“周一加油,给你能量~”
这个表达文字平实质朴,TA在工作很忙时扫到这条微信,大概率会会心一笑,不用调动起太多情绪,又可以去忙自己的了。
正如开头那个工作很忙时放葡萄的案例,把葡萄轻轻放一边安静离开,效果要远远好于大张旗鼓地说“宝贝啊!吃葡萄啦!不要工作啦,要注意身体和营养啊!”
3)如果对方现在整体状态非常抑郁,比如经济环境差压力过大,或者本身情绪就不高正在抑郁症中,那么表达“我想你”就不能像刚刚那个说“加油”。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加油,很多人就是想躺平,尤其是能量状态很低的人。
这时候可以应着对方的低能量场、低气压,先平静打开话题“下雨了,在听歌~”,配一首歌(这个部分因人而异,根据对方的爱好来哈);
聊一会后,再说“有点想你,好好照顾自己呢,找时间来看你
。”
这里重点是表达“你一回头我就在”,是一种“对于对方静止不动的允许”,而不是硬要拉出来见面,或者在对方能量很低的时候,硬要互动情感,硬要让对方给你倾吐烦恼。
这个部分,我常给我的咨询用户举的类比是,小时候我们心情很差回到家,希望可以安静待在自己小卧室,慢慢休整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允许我们安静一个人呆着,而不是把我们拉出去聊天吃饭,我们也会体验很好。
低能量场下的人,最需要的往往是自我休整。
2. 以上三个聊天案例中,以进退分类,1是进,2和3是退。
1的语言风格和情绪状态是热烈的、细腻的、活跃的,2和3则是平静的、朴实的、无波澜的。
可见,当我们懂进退时,自然能做到“有热有冷”,仿佛你的情感一会能沸腾到热烈的100度,一会到微沸的90度,一会又到最宜入口、与体温持平的37度,一会又到略低的20度,一会又到冰点的0度。
但这并不是为了吊谁胃口的刻意为之,而是纯然出于共情原则,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的很自然的温度转换。
既不会因为持久高温而将对方灼伤,又不会因为持续低温让对方感觉寒冷。(当然啦,温度的调整除了共情对方之外,还有根据自己的能量状态、需求,以及当下关系的状态,今天放不下那么多了,只把共情的部分写得很仔细)
一切都那么自如、得体、灵活、如沐春风。丝毫没有机械的痕迹。
“给人舒适的相处体验”听起来很简单,其实考验的功力和善意,实在是非常大。
我是可可,有限名额做咨询。加我微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