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初期,国民党残暴地发动了数次“剿共”行动,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一次次地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其中1931年7月的第三次“围剿”行动无疑是规模最大,对红军队伍威胁最严重的一次。
在这一次围剿行动中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在敌人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毛泽东竟下令让红军原地休整三天。那么,一向神机妙算的毛主席,为何会选择这样的策略?这其中有何奥秘?
1931年,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这对于当时物资缺乏,急待恢复队伍元气的红军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蒋介石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更是扬言:“我们不能给共军喘息之机,在其绕道回江西之时,我部大军可合围击之,务求将其全部剿灭!”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不仅前往南昌亲自坐镇指挥,还雇佣了一大批美、德等国的军事专家出谋划策。为了保险起见,在派出的30万大军中,蒋介石还出动了10万国军嫡系部队。而在当时,红军的主力队伍人数满打满算也就三万人左右,实力对比十分悬殊。
面对国民党铺天盖地分三路而来的三十万大军,红军队伍只能加紧备战,但就算如此,所有人都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畏惧。
因为大家很清楚,红军队伍里一直有一个无数次创造奇迹的领袖,他宛如在世诸葛一样运筹帷幄,这个人就是当时红军队伍里深得民心的红军最高指挥——毛泽东。
果不其然,对于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心中早有打算。虽然国民党大军人多势众,有30万之多,但毛泽东深信3万多红军可以在敌人之间灵活地来回穿插,搅的蒋介石的队伍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可蒋介石却并不以为然,蒋介石觉得,自己这次的围剿可以说是毫无破绽,参战队伍就有30万,实力和战略部署上的绝对压制,就算毛泽东的红军插上翅膀,也难逃自己的手掌心。
于是他又派出无数战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轮番轰炸,企图故技重施,以此来削弱红军队伍的实力,然后再一举进行剿灭。
信心十足的蒋介石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没想到这个时候,却出现了转折性的一幕。在毛泽东的部署下,红军暂时后撤,迂回之后回到革命根据地,等待战机。
这就是毛泽东指挥作战的精髓: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战略性撤退,不拘泥一城一地得失,而是纵观全局。
毛泽东不仅对战术研究得十分透彻,对蒋介石的心理也非常了解。他深知自己这个“老对手”是一个十分狂妄高傲的人,所以他明白,当蒋介石看到红军后撤时,就会心生傲慢,以为红军是被打怕了,便会指挥队伍深入根据地内部进行围追堵截,而这恰好正中下怀。这就是毛泽东常用的“磨盘战术”。
何所谓“磨盘战术”呢?所谓“磨盘战术”重要的就是在这个“磨”字上,在面对实力高于自己的对手时,先佯装败退将敌人引诱进我军腹地内部来,然后利用敌军不熟悉地形的欠缺,在各种复杂地形进行隐蔽的游击作战,同时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穿插和突破。
然后由内而外,出其不意向敌人后方发起奇袭,等到敌人发觉情况之后,再利用地形进行周转,以此来消耗敌军的实力和士气,达到以少敌多,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敌军一直被牵着鼻子走。就像“磨盘”一样消磨敌人,冲散敌人,然后进行合围,各个击破!
就这样,利用“磨盘战术”,在一个深夜,被蒋介石部队围困的红军,借着苍茫夜色,闪电般地从一个空隙地带迅速穿插,急行军来到了莲塘。
到达莲塘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在第3天突然奇袭敌军上官云相部,上官云相万万没想到红军会突然到来,来不及等待蒋介石进一步指挥的上官云相只能硬着头皮仓促还击,猝不及防之下被打的四下溃败!紧接着,第4天红军又突然进攻国军郝梦龄师部,一番激战后将其一举歼灭。
饶是如此,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念头依然没有动摇。这一次的围剿行动可是足足出动30大军,蒋还亲自督阵,在他看来,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趁着蒋介石疏忽大意,红军队伍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急行军三天后又直奔黄陂,黄陂的国民党守将是毛炳文,对方实在没想到红军神出鬼没一般进攻黄陂,仓促应战,被打的狼狈逃窜!
接二连三的失利让蒋介石终于不淡定了,他恼羞成怒,准备向着刚刚击败毛炳文部队还未来得及撤离的红军部队进行合围。于是蒋介石立马派出三路大军对红军部队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不让红军队伍有一丝一毫的喘息机会。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国军几十万大军马上掉头向东,以包围之势向黄陂云集。
而此时的红军主力虽然刚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但是此时正是队伍战斗结束后的疲惫期,急需休整,红军战士们本以为这次依然能够退到后方进行休整。
但岂料蒋介石也不是泛泛之辈,几乎是同一时间,红军的侦察部队和暗哨同时报告:敌人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形成合围之势,气势汹汹的向着黄陂追击而来!
当时的红军只有区区3万人,敌人是红军10倍多的巨大优势兵力,一旦被包围在黄陂,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全军覆没,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候,任何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无疑都是致命的。
然而,在这个关乎红军队伍生死存亡的时刻,却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一直在思考对策的毛泽东却突然下令:红军部队原地休整3天,再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命令一出,整个队伍都为之震惊,大家很清楚,在这种时候原地休整意味着什么,按照蒋介石机动化部队的行军速度,可能根本用不了3天,就会到达黄陂,而且敌人是分三路大军而来,目的就是调动所有主力来直捣黄龙,一举歼灭红军队伍来的,到时候一旦敌军形成合围之势,想要突围都来不及。
此时任何人能想到的权宜之计,都是事不宜迟,应该立刻撤离黄坡,避免与敌人正面遭遇。
然而毛泽东可不是凡人,他每走一步,每做出一个战略决策都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在里面的。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所有人还是选择相信毛泽东,因为他带领部队创造了太多奇迹,他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独到之处。
就这样,红军队伍选择按兵不动,原地休整三天,在这期间,所有人都过得提心吊胆,暗自憋着一股劲儿,已经做好了随时和敌人拼命的准备。
就在大家都忐忑不安的时候,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在敌人30万大军即将奔赴黄陂的情况下,红军3万人竟然安安心心地睡了3天大觉!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国民党大军3天之内居然没有赶过来!
众人忐忑的心也放下了一半,但是比起放松,大家更加疑惑为何毛泽东有如神助,他说原地休整三天,敌人的大军就没有在三天内到达,要知道,这是极其重要的三天时间,一旦国民党军队在三天之内推进到了黄陂,红军必然会陷入疲兵末路的绝境。
蒋介石也肯定深知这一点,所以蒋介石的部队一定会开足马力向黄陂方向进发,可三天过去了,蒋介石的三路大军依然是迟迟未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运用了心理战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早就猜透了蒋介石的心思。因为红军在几次反围剿行动中,一直运用的战术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退!
所以毛泽东深知,蒋介石一定对此记忆犹新,这次蒋介石分三路大军极速进攻黄陂,那么事先蒋介石就会料想红军一定会想办法快速撤出黄陂,和前几次一样进行隐蔽。
于是,蒋介石本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则,为了防止红军趁机逃走,下令进攻部队采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不留死角的步步推进,详细搜索黄陂周边的隐蔽点,这样大大降低了三路大军的行军速度。
敌人怎么也没有料想到红军会在黄陂原地不动地休整三天,所以投鼠忌器,错过了一举进攻红军的最佳时机。
蒋介石后来也在回忆录里提到,他真的小看了毛泽东的气魄 ,如果换作他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做这样的一次豪赌的!
但其实毛泽东并不是破釜沉舟来豪赌的,他之所以敢下这样的决定,心里也是早就有了应对之法的。
黄陂一带的地形,他在带领队伍攻打之时就已经做过详细的勘察,这里有着无穷无尽的高山,密林,地势险峻,地形复杂,隐蔽地点众多,敌人就算提前到来,也很难在没有提前勘探的情况下发现红军的行踪,充其量只能占领一些山村、要道等,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照应。
所以,正因为如此,蒋介石的部队越靠近红军所在的黄陂地区,越有利于红军利用地形优势,迂回突围。加上敌人是远途的急行军,一路上体能消耗很大。而此时的红军已经休整了三天,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士气正足。
于是,在第三天的深夜,在苍茫的大山和夜色的掩护下,红军接连翻越几座大山,再一次在蒋介石的三路大军的眼皮子底下溜了。
紧接着,毛泽东又巧用调虎离山之计,他让谭震林、罗炳辉率领红12军去迷惑敌人,把他们引到和红军主力相反的方向上去。红军主力则借机会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寻找新战机。
在这天深夜,红军主力悄无声息地向西而去,谭振林则率领红十二军则向东行进。到第二天天快亮时,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从深山老林中消失了!
而红十二军按照毛泽东之前的战略,在谭震林的带领下突然掉头向北。一路上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故意暴露行踪,让国军进行追击。
于是上了当的蒋介石马上命令部队向北追击,准备一举歼灭红军。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只是红十二军的小队人马在“造势”而已,红军主力早就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向西而去了。而红12军也借着丛山峻岭的险峻地势,把本就疲惫不堪的国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国军东追西堵,被红军耍得团团转,疲惫到了极点、士气低落。红军却士气充沛,终于,时机成熟,反攻开始!
毛泽东指挥部队与红12军汇合,五战五捷,连续歼灭敌人17个军团,国军的3万人被直接歼灭。蒋介石已经被打的方寸大乱,元气大伤,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休整。
就这样,蒋介石的30万大军,被毛泽东指挥的3万红军打的落花流水,仓皇撤退,这不可谓不是军事历史上的一大战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