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北斗童书” 可以订阅哦!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日恰逢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在天文学上,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进入冬至。
“至”,意为极、最。冬至表示天文上冬天的极致。当冬至开始的时候,表示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为何是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南半球出现全年最长的白昼,且白昼越往南时间越长;与之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则全年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比如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冬至日的白昼时长仅有7小时34分,中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白昼时长却有11小时59分。
冬至这天,北半球极地地区会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极地地区在冬至日有极昼现象。前面我们解释过,冬至的意思是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到头了,因此从冬至日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会随之越来越长,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后又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又接着变得越来越短。
我国最早的教师节起源于冬至?
古时候,冬至日有两大必不可少的节气活动,那便是祭孔和拜师这两项活动。
冬至日宜拜圣
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冬至日也被称作“尊师节”或拜圣节”,“圣”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古人来说,冬至如同过年,过了冬至就等于增寿一年,因此又把冬至日祭祀孔圣人称为“拜圣寿”。“拜圣寿”时要行“释菜礼”(又名“祭菜”“舍采”“释采”)这是一种用白蒿、芹藻等植物祭祀孔圣人的“释菜先师”礼仪,礼轻情意重,展现了人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冬至日宜“隆师”
“隆”是“尊崇”的意思,“隆师”即敬师、拜师。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教师几乎拥有和亲长一样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说的便是教师的重要性。过去在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流行着乡塾弟子在冬至日给老师“拜冬”的习俗,比如陕北民间将冬至日作为敬先生的节日而放假,山西等地则有冬至日带豆腐拜访老师的习俗,可以说这些习俗是教师节的雏形。
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古传承,1985年,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教师节定为每年的9月10日,更是确定了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
为何民间认为“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古人十分重视的节气,现如今人们虽不如过去那般看重,却依然保留着冬至祭祖、酿酒、吃饺子、吃汤圆等多种习俗。
冬至的确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被叫做冬至节、冬节或亚岁。根据史书记载,周秦时期的正月为十一月,冬至是新年的起始。古人认为天地阳气在冬至日升发并逐渐增强,这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根据《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与《后汉书》“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冬至当天,节日的欢乐气氛蔓延全国:官府举行庄严的“贺冬”仪式,朝廷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则互相拜访并赠以美食。由此可见,汉朝时人们便已将冬至当作重大的节日对待。
“冬节”自汉代兴起,在唐宋时达到鼎盛,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会在冬至日主持祭天大典,然后在次日颁布来年新历。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也有不同的冬至习俗:比如北方地区会在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风俗。“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是闽台地区的谚语,意思是外出游子需要在冬至这天赶回家给父母长辈拜节过年,以示年终有归宿。
冬至吃饺子民间有何说法?
“饺子”在古代有多种叫法,如“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三国时“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到了南北朝改称“馄饨”,唐朝人叫它“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又改成为“扁食”,直到清朝才被称作现在通用的“饺子”。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是三国张揖编著的《广雅》,虽然名称几经变化,但其实物形态却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冬至“吃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气习俗至少在唐朝便已出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是河南南阳广为流传的民谣。根据河南的民间传说,冬至吃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施药的义举。
张仲景,东汉河南南阳人,编著有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担任长沙太守时,常常坐堂行医诊治,四处访病施药,身体力行地为老百姓做实事,他曾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后来更是决定辞官回乡当个大夫,为乡里乡亲治病。张仲景返乡时,途径白河两岸,看到百姓饿得瘦骨嶙峋,耳朵也因为冬季的低温而被冻得溃烂后,便和弟子在南阳东关搭医棚,支大锅,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等放在锅里熬煮,准备熬制“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熬好的羊肉、药物被捞出来切碎后用白面包成耳朵模样的“娇耳”,煮熟后给前来求药的百姓每人分两只,再送一大碗肉汤。那天恰好是冬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后两耳发热,身体暖和,冻伤的耳朵都好了。
后人感念张仲景救死扶伤的恩情,于是在每年冬至和大年初一,都会把食物做成“娇耳”的样子食用,并取名“饺子”或“扁食”。
为何说冬至养生最重要?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时节,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过后,白昼会一天天延长,黑夜则一天天变短。此时自然界中阴气极盛,而阳气也开始萌发,因而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此时科学、合理、适度地养生,将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养生,要以养肾、养心为先。重在补肾固阳,还要静神少虑,保持畅达乐观的心情;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防寒保暖,预防风寒感冒。俗语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中医讲究保护初生的阳气,认为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时期,宜吃温性食物。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
上面的解读内容节选自《二十四节气深阅读》的冬至部分。书中从节气释义、节气物候、节气气象、节气农事、节气民俗、节气饮食、节气保健等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对冬至节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深阅读》是一套透过地图看懂二十四节气的精品百科,由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团队、北斗地图、谭木地理学习研究室共同解读,并邀请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阅。
主编唐志强先生是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起草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是二十四节气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执笔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他还曾参与推动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者及团队的实力,是这套书品质的保证。
书中采用“思维导图+深阅读”的形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多维度的纵深解读,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涵盖自然气候、物产物候、天文科学、地理知识、民俗文化、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养生保健等各方面,而且和语文、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都有关联,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深”是这套书与众不同的亮点与特色,体现在内容解读深、专题研究深、信息量大、涉及领域多。但深并不代表难,它以图形化、故事性、APP、我们身边的事物等方式轻松呈现,浅入深出,非常便于孩子接受,帮助孩子理解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本书以地图为专门的表达语言,深入研究与挖掘物候物产、农事民俗、气候成因、物种传播、美食分布等专题,绘制成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原创炫地图。
书中还包含数百幅人物、花卉与风景插图,由专业美术插画师绘制,每个页面在内容布局、表现形式、视觉美感上,都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给人唯美、诗意的艺术体验。
本书还将纸书与科技结合,量身定制了“二十四节气APP”。APP动态演示四季的流转与二十四节气的全过程。科技赋能,实现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动画的转化,更便于孩子的理解,培养想象力,也使阅读升级,带来全新的体验。
这既是一套干货满满的知识百科,又是一套诗意盎然的人文读本,将知识性、故事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既适合家长读、也适合孩子读!
◆更多书籍福利,教育故事,可以进入北斗粉丝群交流(添加北斗君微信进群:dipper2021)
◆图片、文章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浪微博@北斗童书
团购销售 微信:zhuqing821(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