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刀郎的一首新歌《罗刹海市》的歌词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各种不同的声音层出不穷,观点多样且纷繁复杂,真真假假难以辨别。
其实,“罗刹”这一概念,最初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才被引进的。罗刹究竟是什么呢?它原本指的是一种鬼怪,形象非常丑陋且凶狠暴戾。
有人认为“罗刹国”指的是俄罗斯。在清代早期的文献中,对俄罗斯的称呼主要有两种:一是“俄罗斯”,源自索伦土语;另一种是“罗刹”,则来自蒙古语。
“罗刹”一词,主要是蒙古族和满族用来形容那些闯入黑龙江流域,四处烧杀抢掠的哥萨克匪徒。实际上,《罗刹海市》里描述的大罗刹国并非指俄罗斯。
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罗刹国”的故事,这类传说最初流传于印度民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六朝以及隋唐时期,寺庙中的僧侣将这些佛经故事翻译成汉文,通过寺院中的“俗讲”传播给广大信众,向他们灌输积德行善的理念。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逐渐深入人心,广泛流传于民间。
到了清朝初年,随着满族统治者逐渐接受并融合中原文化,穿汉服、讲汉语、吃素念佛、求官求财、保平安等习俗盛行,佛经故事中的“罗刹国”等传说也在百姓中间广泛传播开来。
从清朝初年到民国时期,地方志中大量收录了佛经故事。这些佛经故事多由寺庙中的僧侣翻译、讲解,通过佛画和佛曲形式流入民间,影响深远。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收录了近五百篇故事,题材和情节大多并非其原创,而是根据各种笔记、野史、传说及民间故事加以整理和改编而成。他受佛经故事启发,结合现实,创作出了《罗刹海市》这一作品。
《罗刹海市》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商人马骥乘船遭遇飓风,漂流数日后来到“大罗刹国”的故事。
这个国家的审美观与中国完全相反,以丑为美,愈丑愈受尊崇。而且该国选拔人才的标准极其奇特,仅以相貌丑陋程度决定官职高低,长得丑的人官职越高,而稍显俊俏者则被视为底层百姓。
马骥因容貌俊美,反而让当地人惊恐避让,误以为他是妖怪,非常排斥他。马骥因此感到十分悲哀。幸好,有一位阅历丰富的退休外交官接待了他,但因其外貌怪异,仍未能将他引荐给国王。
一次,马骥兴致勃勃地舞剑扮演黑张飞,在一位“小白脸”脸上涂抹浓厚的煤炭粉,结果出奇制胜,令众人眼前一亮,觉得马骥顿时变得丑陋许多。
于是,这位前外交官便让他持续扮黑张飞,带他进宫见国王。国王见他黑糊糊的模样,符合本国审美,又口才出众,便封他为一品大官。
然而,好景不长,国人很快识破马骥是假扮丑相,重新对他冷落孤立。最终,马骥受不了排挤,毅然离开罗刹国,前往龙宫。
在龙宫,马骥受到极高的礼遇和尊敬,龙王之子称赞他为“中华贤士”,龙王亦盛赞其才华卓越,能够光耀水国。
马骥在龙宫才华得以认可,倍受尊重,龙王将龙女许配给他。龙女不仅美貌尊贵,还在丈夫思念人间时表现得通情达理,不仅爽快地允许他回乡探亲,还送上丰厚金银,甚至连一双儿女也由她抚养长大,最终马骥衣锦还乡,儿女双全。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经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从发展演变的脉络来看,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题材既源自佛经故事,也融合了古代志怪笔记,其中民间传说占据了很大比重。
关于“罗刹国”的传说,最早可见于金代史迹,如山西繁峙县岩上寺的金代壁画,上面描绘了“五百商人被风吹坠入罗刹国”的故事,说明其流传较为广泛。
而《佛本行集经》第四十九卷中,隋朝时期由天竺三藏阁收录的《罗刹国》故事,也为我们理解蒲松龄的借鉴提供了线索。
该经文原文近六千字,仅摘录开头部分:“有一匹马王,名叫鸡户,形貌端正,身体洁白。在阎浮提国,有五百商人出海寻宝,途中遇到恶风,船只被吹至罗刹国。那国多有罗刹女与商人嬉戏,商讨生子之事,之后将商人们囚禁于铁城,变化本形……”。
在佛教教义中,财色被视为贪欲,遭鄙视和戒除。在《罗刹国》等佛经故事里,宣扬着这样一条教理:贪恋财色者终将堕入苦难,或被恶鬼吞噬,或顶着火轮受苦。这些贪财好色的商人因为追求海上宝藏,陷入罗刹国的苦境,若无马王普渡,便难以解脱。
《罗刹国》佛教故事的核心,是劝诫那些贪恋财色、陷入罗刹鬼网的人们,避免沉沦恶道,最终遭受惨重报应。
我们再回头看看蒲松龄《罗刹海市》的开篇:“马骥,字龙媒,乃商人之子,容貌秀美如佳人,号称‘俊人’,其父老迈,辞去商职归乡……”。
佛经《罗刹国》和蒲松龄《罗刹海市》两者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描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显示出蒲松龄在创作时深受佛经故事的影响。
蒲松龄一生未能取得功名,才华横溢却仅为乡间教师,历经磨难与挫折,内心充满复杂情感和激进思想。
作为一名文学家,蒲松龄以独特的视角洞察社会现实,巧妙运用素材创作了许多与佛经故事、佛教传说相关的作品,如《狐入瓶》、《夜叉国》、《西僧》和《紫花和尚》等。
他的《罗刹海市》在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场景描写和语言风格上,均能找到佛经《罗刹国》的影子。
在《罗刹国》中,马王是佛陀的化身,负责超渡那些因贪财色而堕入苦难的商人;而在《罗刹海市》中,马骥则是普通商人,没有超度众生的佛陀出现,他本人主动要求返回故土。
其实,马骥根本无需什么超度,他进入罗刹国后,不但未曾遭受折磨,反而生活比以往更加美好。
《罗刹国》中出现的是罗刹女鬼群,而《罗刹海市》则描绘了一群丑陋鬼怪;前者是五百商人的惊险历险记,后者则是一位商人的游历见闻录。
商人马骥原本是读书人,继承父业出海寻宝,遭遇大风漂入罗刹国,历经惊险,游历奇境,最终进入令人向往的龙宫,得财得色,娶海龙王之女为妻,做驸马都尉,儿女双全,享尽荣华富贵,还能安然回乡探亲。
无论蒲松龄是基于口述传闻改编,还是借佛教故事原型再创作,这些相似又各异的地方,都反映了蒲松龄及其时代独特的思想风貌。
《聊斋志异》善于描绘具有时代特征的才子佳人,他们如诗如歌般穿梭于群魔乱舞之中,充满理想的召唤,集中展现善良男女冲破传统礼法的主题。只有依靠坚固的友谊、精湛技艺和勇敢的奉献精神,才能走向胜利,奔向幸福的历史未来。
这正是《罗刹海市》中“史、诗、奇”融合的小说意识,以及全新史诗意识的体现。艺术的多彩美感、心态的理想美感,穿越时空,凝聚成“创新之美”。
新的角色、新的叙述技巧、新的审美观念,皆源自时代发展。《罗刹海市》无疑是《聊斋志异》中最美丽且创新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