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服药期间也存在病毒对抗病毒药物抑制作用敏感性降低或不敏感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方法预防耐药性发生?据了解,艾滋病病毒(HIV)耐药,是由HIV遗传变异引起的,想要预防和减少耐药性发生,定期接受耐药监测和检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遗传变异引发耐药性
依从性差或促使耐药毒株扩散
HIV具有极高的复制速率和突变率,患者在没有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每天体内能产生十亿到百亿个病毒体,由于HIV缺少逆转录酶校正功能,每复制一代病毒约会产生万分之一概率的突变,而其中某些突变病毒可能具有针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如果患者正在使用这类药物,体内的耐药病毒将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持续存在,最终,会产生一种对抗病毒治疗药物完全耐药突变的变异体。
HIV病毒的耐药主要分为传播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大类。传播性耐药是指感染的HIV就是一个耐药型HIV,如果感染了这类HIV,不及时接受耐药检测,可能对后续的抗病毒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而获得性耐药是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病毒对原本敏感的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病毒株逐渐占据优势。
“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能保证患者持续的病毒抑制。患者未能按时、按量服药,或随意更改治疗方案,会导致药物压力不足,促使耐药病毒株的产生和扩散。”四川省疾控中心性艾所专家袁丹说。
耐药性监测很重要
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据袁丹介绍,当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在服药时,如果出现血液检测的HIV病毒载量水平始终不减;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数不升反而减少;肺炎、肺脓肿等机会性感染已经发生等情况时,说明患者体内的HIV可能已经产生了耐药。
而想要预防或者减少病毒的耐药性,应积极的,定期的接受HIV耐药监测和检测很重要,一旦被检测为HIV耐药,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自身的治疗方案。另外,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增强自身治疗意识,改善依从性,积极使用安全套减少耐药病毒株传播的风险也很关键。
“虽然耐药HIV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但并非完全无效。重要的是及时就医,进行耐药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袁丹提醒,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对抗病毒治疗也有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艾滋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