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Twitter上宣布他将创办一家糖果公司。这一突发奇想的创意源自于他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场“隔空过招”。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以“护城河”理论而闻名,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好的企业应有强劲的品牌或商业模式,为竞争者设置更高的入场壁垒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他认为,一家拥有高品牌价值的公司如同建设了一条难以逾越的经济护城河,使得竞争对手几乎不可能与之对抗。
但马斯克却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他坚信“创新”才是企业未来的生存之道,并戏谑地表示会用糖果将自己的护城河填满,而巴菲特将无法拒绝投资他的糖果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争论过去多年之后,马斯克竟然真的要开始卖糖果了。
近日,特斯拉正式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四项糖果商标申请,分别为Cyberberry、MangoBolt、DogModeChill和SuperchargedGummies。虽然特斯拉跨界卖糖果的具体成效还有待观察,但这一举动无疑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话题度。
不可否认,在商业的棋盘上,马斯克向来喜欢以独特的棋风挑战传统的规则和理论,此前他也经常会做出一些让人意外的商业决策。
比如,特斯拉近几年就推出过不少奇怪的周边产品,像是玻璃酒瓶、喷火枪、汽车模型、马克杯、雨伞、服饰、儿童学步车等,虽然一度被大家调侃为“杂货品牌”,但特斯拉确实利用周边产品很好的完成了IP变现,赚得盆满钵满,并且为品牌创造了延伸感。
其实最近几年,随着“万物皆可跨界”逐渐成为营销共识,不少企业都试图通过产品之外的跨领域文化输出,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在汽车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像特斯拉这样不再拘泥于生产汽车周边产品,而是向其他品类延伸的企业。
例如,自2020年起,法拉利就开始由单一的汽车领域向着消费者生活领域迈进。目前,法拉利已经在美洲、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开设了十几家线下服装精品店,并且还入驻了天猫平台,加速开拓中国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也曾推出过麻将、手机壳、充电线、收纳包等周边产品,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五菱汽车,则通过口罩、螺蛳粉、雪糕、香水等产品,成功颠覆了车企只会造车搞技术的“理工男”形象。
另外,小鹏、理想、领克、蔚来、零跑等,也都开创了自己的潮牌周边产品,衣服、鞋子、公仔、麦克风、行李箱、笔记本等品类相当丰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开始“不务正业”,热衷于做周边生意了呢?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周边产品早已不仅仅是品牌文化的延伸和完善,更是一种粉丝经济和商业变现的通道。因此,车企推出周边的目的,其一就是为品牌进行营销宣传、强化IP形象,以此提高用户粘性、破圈引流。
比如,奔驰就把卖咖啡作为其“完美客户体验”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对奔驰自己的客户开放,更是面向所有消费者。
其二,车企通过多渠道盈收,也能够使得利益最大化,从而借助“粉丝效应”反哺品牌。例如,在法国,80%以上的胡椒研磨器盖子上都有标致的狮子logo;“大众香肠”也早已成为大众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再有就是,随着汽车行业内卷日益严重,用户运营成为了各大车企重点布局的对象,周边产品无疑可以成为用户运营的一个有效工具。
归根结底,车企跨界推出周边产品,既是践行品牌年轻化的一种有效之策,也是用消费品思维来做零售的新路径。
不过,周边生意卖的并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只有当企业把核心产品做到极致之后,品牌这块“磁铁”吸附来的忠实用户,才会心甘情愿的为衍生品买单。
而且,如果车企要把衍生品作为一种新的粉丝经济,利用它实现长期盈利。那么这对于一个企业整体的设计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仓储物流能力等也都是极大的考验。
制造一个爆款赚快钱或许很容易,但是要持续输出品牌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总而言之,对于众多跃跃欲试的品牌来说,唯有用产品来承载情怀,最终才能实现1+1>2的双赢局面。
编辑: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