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76年去世,享年才50岁。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按照封建社会一贯的习俗,皇帝大都将其长子立为太子,以后成为接班人。
而赵匡胤却没有立太子,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吗?
事实并非如此。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身边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他们兄弟俩都已成年了。
如果按传统的做法,他应该传位给儿子,但是赵匡胤却反了常规,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要从赵匡胤得下天下说起。
赵匡胤出生的家庭背景了得,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唐代高级官员,父亲也是那时的得力猛将。
时代造就英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纷,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凭借高强的武艺,赢得很高的威望。
后来投奔后周帝郭威的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被柴荣提拔为心腹。
公元960年,柴荣驾崩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帝柴荣禅位。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成为宋太祖。
陈桥兵变的成功,赵光义功不可没,他是这场政变的组织者之一。
赵匡胤当皇帝之后,要立继承人,按常规出牌的话,是先考虑自己的长子。如果长子不行的话,然后考虑其他儿子。没有儿子的另当别论。
然而赵匡胤却没有考虑儿子作为继承人人选,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顾及赵光义在陈桥兵变的贡献之外,更多的是政治考量。
宋朝在立国初期,政局不够稳定,周边还存在强敌,因而物色继承人的事草率不得。
赵匡胤觉得弟弟赵光义作为继承人最合适。赵光义一直跟随哥哥,兄弟两人感情也不错。
赵匡胤当权之后,没有对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进行封王,却从多方面着手培养赵光义的能力,赵匡义当了殿前都虞侯、大内都部署,后来又被任开封府加中书令,并封为晋王。
赵匡胤用苦良心,着力栽培赵光义,这明显是奔着继承人去了。
为了加强赵氏宗族势力,赵匡胤认为两个儿子无论是德昭,还是德芳,年龄都太小,羽毛未丰,能力不足。
若是非要传位给他们,谁敢保证不会有其他人再来一次陈桥兵变?要是这样的话于国于己都没有好处。
而弟弟赵光义正值壮年,能力出众,在朝野亲信多势力大,威望颇高,简直是一个完美的继任人,更适合做皇帝。
因此赵匡胤没有设太子,却选择弟弟赵光义当接班人。
还有一个原因是,赵匡胤受金匮预盟的约束。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是个有独到见解的老太太,她希望大宋王朝不要走上五代十国那样的老路。
在病重期间,赵匡胤去探望母亲,赵太后跟儿子赵匡胤交代皇位继承的事,并传赵普入宫记录遗言。
她认为因周世宗年幼肯禅位,儿子才能得天下,因此为了避免重走这样的路,她叮嘱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传给赵光美的儿子,最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
赵太后让赵普把她的意图以盟约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把遗言收藏在金匮里。
赵匡胤是个孝子,他哪敢不答应呢。
他不但口头答应了,还遵照太后金匮预盟的命令来办理继位这件事情,顺理成章选择了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
据说赵匡胤去世后五年时,金匮预盟才被公开,昭告天下。
结语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以武装力量颠覆朝廷是常事。
他没有立太子,原因是政局不稳,儿子涉世浅,而弟弟赵光义正值壮年,能力强威望高。
为了赵家江山的稳固,他还是愿意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后来赵匡胤是突然去世,又为其身后皇权继承问题带来了一些谜团,有人说是赵光义杀兄篡位。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湮没在记忆的长河中,现代的人可以去分析去猜想。
您认为赵匡胤不立太子,却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友友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