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正月初,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京城开封,准备进城即位。
此时距离赵匡胤率军出征刚刚过了一天时间,突然返回十分可疑。可是奇怪的是,守城的将领竟然没有发出任何疑问,毫无防范地就为赵匡胤打开了城门,使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地顺利进城,进而接替周恭帝“禅位”。
这位名为后周、实为赵匡胤守城的将领就是石守信,他不仅是留守京城的殿前司最高长官,更是赵匡胤此次兵变的内应。早在陈桥兵变前夕,石守信就收到赵匡胤送回的密报,他当即部署将士严整列队守住城门,只等赵匡胤的大军返回,完成自己的内应职责。
赵匡胤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石守信堪称赵匡胤成功即位的关键,在宋朝初年多次平叛中他又屡立战功,成为名列开宋元勋的头号人物。既为头号元勋,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赵匡胤十分忌惮的心头刺,石守信如何在君主猜疑下生存、最后得以善终呢?
读他的故事还真能品出一些生存智慧
一、早年的好同事
早在后周朝时,石守信就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他曾经跟随周世宗柴荣征北汉、讨南唐,因为军功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959年,赵匡胤被周世宗提拔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接替赵匡胤原来的殿前都指挥使职位,是赵匡胤的副手。
石守信不仅和赵匡胤长期共事,他还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深受信任和器重。正因为有这样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在陈桥兵变这样的关键时刻,他才能义无反顾地和赵匡胤站在一起。
赵匡胤君臣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赵匡胤即位后,石守信继续参加平叛战斗,很快就升任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并以军功加同平章事,镇守郓州,妥妥的军功卓著的开国功勋。
可是,以赵匡胤的上位史,最容易让他猜疑的就是石守信这样的将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仿效自己,哪一天就在下属们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呢?
于是一场好戏上演:赵匡胤召集石守信这些将领共饮,酒至酣处,赵匡胤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劝告石守信等人要多积累财富,多买些田宅留给子孙,平时听听歌、赏赏舞,这样自己乐呵,也能使君臣之间没有猜忌,岂不是皆大欢喜?
这些将领们能做到现在的位置,哪一个不是聪明绝顶、极具智慧呢?于是第二天,以石守信为首的这些实权人物纷纷递上奏章,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上交手中权利。
赵匡胤欣然答应。
杯酒释兵权,图源网络
石守信改任为天平军节度使,从此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长达17年时间。
二、17年如一日,专注做好一件事
石守信清醒退场,他交出昔日权柄,来到山东担任天平军节度使。整整17年,石守信专注于一件事:敛财。《宋史》的记载是:“专务聚敛,积财钜万。”他聚敛的财富之多,达到难以计数的程度。
石守信征战大半生,从跟随周世宗到跟随宋太祖,在他这位将领的头脑中,“服从旨意”大概是终其一生都不会更改的宗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际,告诫他要多积累财富,他就果真不折不扣、十七年如一日地坚持执行。在石守信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他的大儿子石保兴将这一做法完美继承并延续下来,史称“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在积累财富这方面,石保兴丝毫不逊于他的父亲。
洛阳古城,图源网络
除了注重敛财之外,石守信在树立好名声这方面也不大在意。石守信信奉佛教,他离开山东后在西京洛阳担任留守,决定在洛阳建造一座崇德寺。寺庙建造期间,石守信招募了很多百姓为他运材料、做建设,经常催逼这些人拼命干活。好不容易工程结束了,石守信却拒绝给这些人支付工钱,搞得这些人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堂堂开宋元勋、一方节度使、朝廷大员,石守信果真在意这些钱财,丝毫不顾及百姓死活吗?《宋史》修撰者脱脱评价道:“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把石守信、高怀德的这些行为看作是自污以求保全的手段。
三、替宋太宗背锅
979年,宋太宗北伐辽国,起用石守信督前军。就是在这次征伐过程中,宋军遭遇了高梁河惨败,宋太宗身中两箭,只身仓皇逃亡。
宋太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为了掩饰自己溃逃的耻辱,宋太宗把责任推给了手下将领,石守信得了一个“督前军失律”的罪名,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过,石守信的贬谪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他又被封为卫国公。
984年六月,57岁的石守信病逝,朝廷追封他为威武郡王,赐谥号“武烈”。
结语
纵观石守信疆场纵横、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结局来看当然算是善终,这个结局何尝不是他甘愿退让、宁愿自污、苦心经营的结果?当他身处权力巅峰,面对的不仅是君主的猜疑,也还有更进一步的荣耀,不过他最终还是识趣地选择放下手中权利,甘愿接受散官的身份,以此换取帝王安心,也为自己和儿孙换来了代代富贵的安定生活。
读石守信的故事,其中何尝没有对古代政治残酷逻辑的揭示:当忠诚勇猛成为威胁,“堕落”反倒成为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