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如何在一个双星系统中诞生?
一般认为,行星是从围绕恒星旋转的气体和尘埃中诞生的。这些物质互相碰撞、粘黏,形成行星核,再通过吸积不断壮大成为一颗行星。通常情况下,双星系统中的行星绕其中一颗恒星运转,形成于其中一颗恒星的原行星盘。但是如果双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距离较近,那么伴星就会像一个巨大的打蛋器,不停地搅动,使围绕恒星的气体、尘埃等物质加速运动。高速碰撞使得这些物质很难黏在一起,因此两颗恒星距离近的双星系统中很难形成行星。
科学家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双星系统中的行星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双星的距离至少是日地距离的20倍,原行星盘必须是圆形。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中的气体拖曳效应和星盘的引力会使其中的物质减速,从而形成行星核。其次,行星核的最小直径至少要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这样才能吸积更多的物质,形成行星。满足了这些条件,行星才可能在双星系统中诞生。目前,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几颗拥有两个太阳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