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的通讯工具,人们在面对紧急事务时,只能依赖“八百里加急”这一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句话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强调信息的紧急性,然而其中的奥秘却令人颇感好奇。
在一个没有信号、没有WIFI的时代,信息的传递需要更为直接而古老的方式。八百里加急并非字面上的距离,而是传信的速度之快。古代江湖中的人物,即便是权势巅峰的山大王,一旦听到“八百里加急”,都会不由自主地让开道路,尊重这一传信的紧急性。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江湖中的霸主也要乖乖站在一旁让道呢?
一、什么是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顾名思义就是每天必须跑完八百里路的特快情报传递。换算到今天,八百里是四百多公里,在古代全靠人力马力,这种速度可是惊人的。
作为古代最快速度的传信方式,八百里加急起源于隋唐时期,主要用于边防军情的快速传递。当北方边境传来临淄十万大军来犯,十万火急的军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传到京城,通知朝廷调兵遣将。
这时就需要启用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传递情报。骑手随身只带少量干粮和水,马不停蹄连夜狂奔。一天之内跑完四百多公里,直接将军情送到京师大内。这种速度之快,才能使朝廷有更多时间部署,应对边患。
八百里加急不仅速度快,也意味着任务艰巨。全程几乎是马不停蹄的狂奔,骑手时刻处在体力透支的边缘。马背摩擦造成的疼痛难忍,风餐露宿无法补充体力。可他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使命,因为这关系着国家存亡。
可以说八百里加急就像一个国家的紧急按钮,随时可以调用,在危急时刻发挥重大作用。它代表着国家反应速度的极限,是古代军政系统中最硬核的一环。
二、唐玄宗运送荔枝八百里加急立功
八百里加急讲究速度,但不仅用于传递军情。有一段轶事证明了它的速度之快:
相传唐玄宗深爱杨贵妃,想到贵妃生日送她岭南的荔枝。其时正值仲夏,岭南荔枝糖度最高,清甜多汁。然而岭南距长安万里之遥,一般靠车马运输到长安,荔枝都已经坏掉了,没法吃。
为让贵妃吃到新鲜荔枝,玄宗下旨用八百里加急最快速度运送。选择了几对最优秀的禁卫骑手,连夜从岭南出发。他们约定以命相搏,一定要在荔枝变质前送到长安。
数日后,紧急传讯突然送达宫中,八百里加急驰援到了。龙颜大悦,连忙带贵妃到宫门迎接。只见几位骑手狼狈不堪,人马俱已精疲力尽,但荔枝的水珠还湿润着,十分晶莹剔透。
贵妃欣喜不已,立即尝了一瓣,清甜多汁,果然物超所值。这成为八百里加急速度神快的典故。岭南万里之外的山珍,也在一夕之间变成了眼前美味。
也有人说,此次运荔枝其实是宫中跑另一种“加急”,专供后宫嫔妃们每月来例假时使用,荔枝只是借口。但无论真假,这故事都说明了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之快,以及古代后宫女性使用用品的辛苦。
三、八百里加急的运行机制
八百里加急要保证速度,全靠驿站换马和官兵保护。我们来看看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做到的。
驿站系统保障
八百里加急的使者无法一直策马狂奔八百里,必须在路上的驿站换马。全国大约有上千个驿站,每隔几十里就有一个,专门配备精壮战马,准备随时接力。
这些马匹经过严格筛选,有纯种良种,也有从西域进口的千里马。它们身手敏捷,百米冲刺仅十几秒,耐力过人。更为关键的是驯服性好,使者可以驰骋疆场,马背上来去自如。
一旦八百里加急的风传来,驿站就提前准备好新马,待使者到来后马不停蹄再上路,快速完成换马继续赶路的使命。正是驿站系统的保障,使八百里加急可以不间断以最快速度完成八百里的旅程。
驿站工作人员也承受巨大压力,每逢使者来时立马停下所有事情,人财物全部奉献给八百里加急。马厩、饲料、粮食,一切随时准备就绪。他们心知肩负重任,这关乎国家安危。
官兵护驾保护
八百里加急所走的官道和驿站都有朝廷的官兵严密驻守,防止匪徒袭击和抢劫情报。这些官兵都是训练有素的禁卫军,有能力对付任何暴力分子。
他们顶风冒雨驻守岗位,时刻准备与盗匪火拼。身威猛武艺高强,兵刃出鞘便是快意恩仇。为守护八百里加急的使者,官兵誓死荡平一切歹徒盗匪。
土匪想抢夺八百里加急运送的机要情报和公文,无异于单骑突袭军营,断无可能。即使想在驿站伺机下手,也难以招架驿站官兵的层层防护。所以,八百里加急可说是全程电子警戒,确保情报和使者的安全。
土匪不敢截劫
即使是为非作歹、惯于劫掠的土匪,也不敢截劫八百里加急。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也是因为八百里加急使者身上没有携带金银财物,仅带少量干粮。
这些土匪凶神恶煞,刀口舔血也不动声色。他们抢劫过无数商队,富甲天下。面对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加鞭,虽然不甘落后,却也知难而退。因为抢不到任何利益,得不偿失。
再加上他们也隐隐听说,谁要是敢拦截朝廷走卒,后果非常严重。非但é码治罪,而且连累全家老小。这种风险土匪们不能承担。所以,即使是泼天匪徒,也只能让开路,不敢截停这趟八百里“快车”。毕竟八百里加急不仅速度快,也“硬”得很。
四、烽火台:古代另一情报站
除八百里加急外,烽火台也是古代重要的军情传递点。早在西周时代的“烽火戏诸侯”典故中就有记载烽火的使用。
烽火台布置在战略要地,利用烟火信号传递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燃火,传递不同含义的军情。烽火传递迅速,敌情数百里外,一夜之间就可传到京城。
山高览远的烽火台成了古代军情哨所和预警系统。值勤信号员昼夜不停地扫视边境,一有可疑迹象立即点燃烽火,向各地烽火台延续传递,很快便可警示全国。
后期不少帝王滥用烽火,以戏弄群臣。这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也在警示人们,情报系统并非儿戏,它关系国家社稳和百姓福祉。
八百里加急和烽火台作为古代两大情报系统,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作用之大,足以令今人惊叹。它源自古人的智慧,也成就了一个大国快速反应的能力。
如今,八百里加急和烽火台已成历史,但其背后的文明精神还值得今人学习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