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大文豪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鲁迅的很多作品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很多作品表面上是在说一些简单的内容,但从深层次去分析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但我们会发现近些年鲁迅的作品在我们的教材中不断减少,很多以前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已经不复存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鲁迅自己本身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
稍微长大一些之后鲁迅便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原本鲁迅学习的专业是医学,能够拯救他人于危难当中。但他发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却无法唤醒国民的灵魂,这对于一个处于危亡当中的国家是没有好处的。
于是他留学归来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弃医从文,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唤醒早已经浑浑噩噩的国民。鲁迅先生一辈子都奔走在革命事业当中,他积极参与到文化运动中,用自己的作品去唤醒他人,让潜藏在人们血液当中的那股革命意识觉醒。
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敢于与封建思想做斗争的决心,坚贞不渝的爱情等,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看来当时新文化运动里体现的一些思想是很正常的内容,但在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这些思想内容却是当时人人渴求的东西,是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才获得的。
但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开始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们认为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作家,理由就是鲁迅先生是属于半路选择走文学道路的。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可笑,这些人自以为自己的文采出众,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作品可以流传于世,单是这一点就能够看出彼此水平的差距。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像鲁迅先生一样写出振奋人心的作品是需要承担以一些风险的,当时封建旧势力的实力还很强,敢于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而这些所谓的学者如果面对这样的危险,想必能做的就是埋头躲藏起来,避免惹祸上身吧。
这些人主张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我们的教材中去除,主要基于这几个理由,其一就是时代背景不同。鲁迅先生的作品诞生于那个黑暗年代,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难以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做法。就像是儿时和鲁迅关系良好的闰土,在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之后再次遇到鲁迅,口中冒出的称呼是“老爷”。
不少人无法理解曾经的儿时玩伴怎么会在长大之后变成这副模样,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如果遇到自己小时候玩的比较好的朋友,都是亲切的打招呼。但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不同,那时候的闰土只是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儿时是因为彼此年龄差距小,所以才能玩到一起,但随着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深刻意识到彼此地位的差距,才会有了无法弥补的隔阂。
其次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义比较深刻,从简单的话语当中往往能够分析出很多内容。在如今的社会当中,大部分孩子都出身于优渥的家庭,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艰苦,在学习上往往比较浮躁,自然不能够深刻理解鲁迅的作品。因此这些学者认为需要用一些简单的文章来替代鲁迅的作品,避免学生学不懂。
第三个原因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比较激进,因为所处时代的影响,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带有批判性的观点,其中还存在不少隐晦的词语。就像是鲁迅先生和自己侄子说的词语“碰壁”一样,不少人认为鲁迅先生是真的撞墙导致的。
总结:对于这些学者的观点我们需要正确看待,鲁迅先生作品激进不是对这个国家激进,而是对当时的黑暗时代表现的激进。在面对挫折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逃避。虽然鲁迅先生的作品难以理解,对于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更为明显,但他们总需要接触一些现实性的东西,能够通过某些作品去接触到这些内容,这并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