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说“印度军队官僚体制低效、腐败严重、武器装备不可靠以及缺乏战争经验,因此虽然纸面上印度拥有四百万大军,但实际上印度武装力量不堪一击”。
对于这个结论我是比较认同的,印度军队的实际力量远没有他们纸面上那么强大,或者说,我们可以认为,十万印度军队可能才抵得上强国一万人的军队。
但是对于印度军队不堪一击的原因,我并不认同上述的说法,因为同样的问题,除了缺乏战争经验以外,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同样存在!
要说体制低效,美国军队的体制也是出了名的低效率,很多履历光辉璀璨,在军事科研领域或者在战场上功勋卓著的军官,最终只能以校级军官的身份退役,准将及以上军官几乎都被传统的美国军事贵族垄断。
而在腐败方面,美军同样是腐败极其严重的军队,他们能把特朗普总统派去阿富汗清查军费的税务官给安排一次空难干掉,也能光明正大地把玩价值1200美元的咖啡杯,2022年美国海军水兵出海津贴拖欠已经常态化。
但这并不影响美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
换个角度讲:腐败、体制低效,这两个问题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套在任何一个组织身上来批判这个组织,小到民营企业,大到一个国家政权都可以。
并且绝大多数时候,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是腐败与体制低效的,无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不都可以扣上这顶帽子吗?
要理解印度军队为何不堪一击,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或者说,了解一下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精神世界。
1962年爆发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及印度稍后完全崩溃的惨败是他们在20世纪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失败,因为这场战争,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政治生命猝然结束。
直到今天印度人仍然认为1962年的战败导致尼赫鲁最终没能在晚年开展他的改革,印度的国家建构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被打断。
但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实际上对新中国有比较充分了解的苏联就曾在1960年评价过:“印度这样一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远比中国软弱和落后的国家,真的会妄想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进行侵略?那是完全不严肃的。”-1960年2月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其实美苏差不多都是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立场,美国是已经和新中国打过一次了,而苏联是全程观摩了中美在朝鲜的交锋,他们倒是非常清楚新中国的实力,只不过根本没人想到印度真的敢和中国打。
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印度精英内心中的无知,因为1960年代的印度是美苏争相拉拢的对象他们可以从美苏两国的渠道获得大量中国的信息,并且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在朝鲜吃了亏。
但即使如此,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仍然迷之自信地认为:“在中印边境这个对于印度而言非常重要、对于中国而言不那么重要的地方,印度可以依靠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取得优势”。
而这种狂妄,是印度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种狂妄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印度那种极端贫穷的社会发展水平,绝大部分人连干净的饮用水都难以获得,大多数印度人饮食条件在中国人看来近乎与牲畜无异的情况下,他们竟然能够对西方发达国家反向地进行文化输出!
他们竟然能认为印度社会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优越,尽管在这个国家强奸案频发,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这种心态在印度教文化中也有体现,印度教教义下,人们不能去做自己义务之外的事情,做了义务之外的事情就是出格,在印度教教义中,出格的人会在下辈子投胎的时候投胎成畜生,比如说军人(刹帝利)的义务是打仗,所以读书之类的事情不能做。
而平民们(吠舍)的义务就是不断地劳动,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也是不能做的,那是出格。
这种教义,一方面鼓励人们不要去尝试新的事物,而另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之间的隔阂,因为他们的文化中,一个职业的人去了解另一个职业的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行为,是出格。
这种巨大的隔阂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组织上极端的低效率。
比如1962年中印战争这个过程中,军队不了解政府的政治意图,而政府同样不了解军队面临的局面,看似是一个统一国家体系下的共同行动,实际上是各自为战。
比如说中印战争之后,一个印度陆军军官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过去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建立一个哨所,我们也建立一个哨所。如此而已。”
军官眼中:在边境修一个新哨所,不管在哪,他只是执行自己义务之内的事情,对于这个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是不关心的,那是政客考虑的事情。
所以很多印度军官其实都不见得在当时做好了打仗的心理准备,对他们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在做稀松平常的例行公事。
回顾历史,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而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民族,比如说谈到近代英国殖民印度时代对印度人的迫害。
研究类似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如果站在现代印度这个国家的角度讲,英国殖民对印度利远远大于弊。
因为在英国殖民之前,古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英国殖民之前,印度从来没有统一过!
印度次大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过去两三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地遭受外族侵略殖民,但从未携手抵御外敌。
而来到印度的侵略者与印度的原住民们组成的社会融合了千百年后,外来侵略者(肤色白皙)占据了中上层,而本土原住民(肤色黝黑的非黑人种)占据了下层。
这个国家无论在文化基因上,还是说在生物学的基因上,不仅不骁勇善战,甚至可以说是懦弱的,所以20世纪初,英国能够依靠一支规模从来没有超过十万人的驻军去控制这个人口已经2.4亿人的国家。
印度虽然是一个亚洲国家,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亚洲地区基于中国儒家思想产生的东亚文化差异巨大。
儒家思想对个人发展追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印度教提倡什么呢?他们提倡“梵行、家居、林栖、遁世”。
梵行,即追求行为上的高贵,林栖对应出家,遁世则类似于现在人所说的“隐居山林、净化心灵”。
中印文化的这种差异最终体现为:中国文化提倡务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讨论任何事情的时候中国人首先要考虑“可行性”。
而印度文化上,提倡务虚,空谈被他们认为是有修养的体现,而实干?那是下等人做的事情。
这种差异带来了中印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比如说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史之后,最终走向了对近代历史以及本国文化自身无限的反思;而印度人,他们的近代历史远比中国屈辱十倍以上,但印度人对自己的近代历史却并不以为然。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看看印度军队,军队是最重视“实干”的地方,因为强不强,上战场见真章,可没有打嘴炮的机会。
而印度军队是个什么情况呢?现在印度军队的骨干官员、高级军官主要是“锡克人”组成,而这批人在英国殖民时代,其实类似于“印奸”,是印度国家主义视角下的卖国者。
因为锡克人是殖民时代反抗英国最不激烈的民族之一;也就是说,站在印度人的角度讲,印度军队是一个卖国者组成的组织,而他们却要依靠这个卖国者组成的组织来保护他们。
是的,印度军队其实已经是组织上与印度本国文化隔阂比较大的组织,至少相比起政府而言他们还要务实一些,但大环境如此,印度军队也免不了各种受各种积弊困扰。
印度军队不堪一击,甚至也只是印度社会的一面,他们真的仅仅是军队不堪一击吗?不只是军队不堪一击,而是整个社会,整个印度文明都不堪一击,在任何层面上都“不堪一击”。
印度与中国建国的时间是相似的,在建国时候,印度无论是地缘战略环境,还是国家经济水平,社会稳定度都比中国好很多很多,七十年后变成什么样子呢
?中国在这七十年走过了西方近代三百年走过的路,而印度,他们连西方国家1840年水平的工业化程度都达不到。
印度军队不堪一击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是这个国家什么都做不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当下印度军队其实已经是印度国内各类组织当中最进步的一个组织了,但和巴基斯坦军队比起来?只能说“印度军队十万人当一万人用”这句话不完全是调侃。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