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在这场战争中,有一场战役特别惨烈,就是海城反击战。
一开始,清军打得还挺猛的,把日本鬼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最后,几千个清军兄弟却被困在城里,活活烧死了,真是让人痛心。
那么,这场反击战为何一开始气势如虹,后来却功败垂成呢?
话说那年12月,清军在海城一带布防严密,准备要跟日军来一场硬碰硬的战斗。海城这个地方,东有凤凰城,北有辽阳,南接渤海湾,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可以说,谁控制了海城,谁就有机会掌控整个辽东。然而,就是这片关键的土地,却成为了清军的坟墓。
最初的时候,清军其实并不弱。奉军、练军、毅军等部队总共集结了8000多人,由聂桂林、丰升阿等将领率领,防守在城里城外。
然而,这些军队来自不同的“门派”,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反观日军,由桂太郎率领的第三师团,从岫岩一路攻来,势如破竹,先是在析木城击溃了清军,接着迅速逼近海城。
12月11日这天,海城周围的战斗打响了。上午10点,日军先头部队大岛久直率领的第五旅团向聂桂林的阵地发起猛攻。聂桂林的部队一开始还能抵抗,但日军的火炮很快占据了上风。
到了下午三点半,聂桂林一看形势不对,想要撤退进城。然而,这一撤退,竟直接演变成了溃败。清军的防线崩溃,整个队伍乱作一团,最终所有人都撤入了海城。
海城的防御虽然看上去坚固,但实际上,清军内部已经乱了套。聂桂林的部队守东南荞麦山,丰升阿的部队守晾甲山,双方协同不力。而日军则迅速集中兵力,开始了对海城的全面围攻。
13日早晨,战斗再度打响,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先是在荞麦山遭遇清军的伏击,但很快调来增援,开始对聂桂林部发起侧翼进攻。聂桂林在多方夹击下,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迫撤回城内。
至此,清军完全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城内的清军想要坚守,然而日军已经将兵力和火力全部集中在海城。中午时分,双方进入了巷战阶段,日军逐步推进,清军逐渐失去阵地。到了下午,城破,日军攻下了海城,清军溃败。
然而,清军并没有放弃。海城失守后,清军主力宋庆集结了2万余人,准备收复失地。这就是接下来的感王寨之战。感王寨是海城西面的一处小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2月19日,日军侦查部队发现了清军的动向,桂太郎亲自指挥两旅团突袭感王寨。然而,清军这次表现得颇为顽强,刘盛休部设伏树林,围寨设防,并在东墙部署火炮,成功抵挡了日军的首次进攻。
僵持一直持续到下午,桂太郎增援部队赶到,日军火炮轰炸清军防线,最终突破了清军的外防御。虽然清军英勇抵抗,但由于援军迟迟未到,最终不得不撤退,刘盛休更是直接回了合肥老家。
接下来,清军再次发动反击,连续五次进攻海城。可每次进攻,都因缺乏协同和火力支持而失败。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中,老湘军在激战中突入了日军防线,甚至差点攻占唐王山,但最终还是被日军反攻成功,清军士气大挫。
最令人悲痛的莫过于牛庄之战。1895年3月,日军发动了突袭,目标直指牛庄。这场战役中,老湘军再次展现出极高的战斗力,魏光焘率部在牛庄城内展开了巷战,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老湘军依托坚固的房屋和街巷,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然而,日军火力强大,兵力优势明显,牛庄终究还是被攻陷。
牛庄失守,意味着清军再无机会收复海城。辽南、辽东的清军防线全面崩溃,宋庆带领的主力也被迫撤向田庄台。而接下来的田庄台战役,成为了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最后一战。可惜,清军面对日军的火力压制,最终无力回天。
那么,海城反击战为何会从一开始的积极进攻,变成了最终的惨败?
清军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地理位置也占据了天时地利,但却因为缺乏统一指挥、火力不足、战术落后,最终被日军步步蚕食。几千清军被围困在城中,活活烧死,令人痛心疾首。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清朝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全面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