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督促孩子学习,是每一个有孩子家庭躲不过去的门。国庆看到表妹,她家娃今天刚上初一,我觉得孩子很好,成绩也不差。但她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的原因是:只有盯住了成绩才能说得过去,不盯着就“放飞自我”了。
但教育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然而成就的载体就是“盯”着他完成每一件任务吗?面对“盯”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律,懂得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对部分家长而言,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完成一项项任务自己才能感到安心。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盯”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唯命是从”,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养成不再需要“催催催”的孩子。
被逼急的孩子,会以“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作为回应,也会对这种“习惯性指责”产生焦虑情绪,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所以,想要促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要成为情绪焦虑的父母,也不要将这份焦虑传递给老师和孩子。努力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放下控制欲和支配欲,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成长。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支持与理解,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去科学引导。
“盯”与“不盯”,就好比文学作品中的“抑”与“扬”,需要精心编织与巧妙安排。如初绽的花朵一般的孩子,究竟需不需要我们以目光守护?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需要我们的“盯”。
所以促进孩子学习积极性,家长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在于恰到好处,因事而为,既不过于热烈,也不失温柔。
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律如同攀登高峰,艰难而充满挑战。这时,他律的介入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盯”便是他律的一种温柔体现。
要用恰当的方式“盯”着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将会如涓涓细流一般,最终汇成自律的江海。父母应当明白的是,“盯”并非无休止的监视,而是一种适度的关注与引导。
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不要再充当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而是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家长只需认真聆听,共情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慢慢地成绩一定会有进步,当孩子尝到了进步的甜头和被认可的成就感,就能一点点变得自律起来,就会有学习热情,自控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慢慢建立起来。
#大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