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6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午时,烈日。
穿着中学校服的女生在路上跑着。
每天,她都会在这个时间点,从学校赶回家做饭。
但今天,眼看破旧的小院已近在咫尺,她却突然愣住了,迟迟不敢推门。
那座小院静得可怕。
她怯生生地喊了一声“爸”,无人应答。
她掏出钥匙,打开了门锁。
一股刺鼻的气味从门缝中溢出。随着阳光的洒入,房中的景象让她呆立当场。
狭小的房间里,不知为什么泼洒了一地的油漆,上面明显有踩踏、拖行的痕迹,犹如一幅描绘地狱的油画。
门一开,满屋刺鼻的劣质油漆气味,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海啸般向她涌了过来。
她的父母,一个倒在窗前,一个瘫在床上,已经失去了生机。
面对如此地狱般的景象,愣在门口的女孩,却仿佛松了一口气。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情感,她的嘴角上扬,眼眶里滚出了一滴泪水。
———————剧透预警——————
基于讨论需求,本文涉及到法医秦明著作《白卷》中《囚鸟》一案的关键情节,如不想被剧透,请在阅读《囚鸟》之后再阅读本文,感谢您的理解。
大家好,我是周瑜,一名心理咨询师。
最近一段时间,我同大家一样,在沉浸式阅读老秦的新书《白卷》。当我读完《囚鸟》这个单元案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跟勘查小组的成员们一样,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评价这个案件。
读完书后的很多天,这个案件还一直盘踞在我心头,无法释怀。
我不停地思索,如何去解读、分析案件中的受害者和凶手,期望能够带来某种启示。
今天我会将多日来的思考跟大家聊聊,同时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也能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案件:
悲剧发生在一个特殊家庭中,一家四口,有三个是残疾人,唯一健康的那个,便是上文提到的中学女生,她叫焦宝宝。
父亲焦根正,双目失明且双腿残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母亲崔兰花,自幼智力发育迟滞,也就是俗称的“弱智”,属于精神残疾,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弟弟焦成才同母亲一样,智力发育迟滞。
姐姐焦宝宝今年17岁,是一名高三学生,学习不错,为人处世也好,未来美好的画卷即将在她脚下展开。
但焦宝宝的过去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从10岁起,她便开始独自照顾整个家庭。因为孝顺懂事,全村的人都称赞她为“楷模”。
案发当天,也是焦宝宝赶回家做饭才发现的异常,当时她眼中的景象,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现场满地是油漆,挥发出的气味极其刺鼻,这也导致最初警方判断是劣质油漆中的毒素导致了焦根正和崔兰花的死亡。
但随着勘查小组的到来,以及更多细节的发现,警方推翻了这个结论,并倾向于是液化气罐泄露导致的窒息死亡。
可是,液化气罐的阀门无法提取到指纹,到底是谁打开的液化气罐呢?
直到老秦和林涛在现场的窗外找到了一根折断的树枝,一切才有了合理的解释。
焦根正在感受到窒息的时候,曾是试图脱困的。但他发现门被锁住了,又转向了窗子。情况紧急,他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为什么窗子也打不开。
焦根正只能用蛮力去推窗子,以求一丝生机。
随着一声树枝断裂的声音,窗子猛然敞开,一瞬间新鲜空气涌了进来,他得救了!
可焦根正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在那断裂声响起之后,他陷入了沉默。
正是这断裂的声音,让焦根正意识到是谁打开了液化气罐的阀门,锁了门又封了窗……
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或许他迟疑了,或许他流泪了,或许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他最终决绝地关上了窗子,选择赴死。
是的,父亲已经猜到了一切。
凶手是,也只能是焦宝宝,那个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孩子……
害死父母,大逆不道。
焦宝宝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孩子吗?
评判焦宝宝前,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年她都经历了什么。
焦宝宝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女孩。
她一直承担着超过她年纪的重担。更令人心疼的是,她无法从家庭中获得任何支持。
爸爸焦根正最初还能正常行走,虽然看不见,但好歹能帮忙照顾妻儿。可7年前开始,焦根正腿疾突然加重,走路只能慢慢挪移,无法继续帮忙了,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卧床不起。
作为一个精神正常但身体残缺的人,焦根正的内心是痛苦的,也许他还有自责、内疚,甚至羞耻。因为他不得不依赖10岁的女儿过活。面对疲惫不堪的女儿时,焦根正可能也想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只能将话咽回肚子里。
父女俩的苦各自藏在心中,彼此并不知晓。
母亲崔兰花由于精神残疾,不仅不能给予女儿支持,反而会殴打、谩骂做家务活的女儿。可那时候,焦宝宝才10岁。
儿童时期,本应是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包容孩子的无理取闹和随意破坏。但在这个家庭中,妈妈是精神层面的孩子,妈妈在无理取闹,在随意破坏。而女儿成为精神层面的妈妈,照顾现实层面的妈妈,包容妈妈的无理取闹,这样的现实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弟弟焦成才虽然已经15岁,但智力一直停留在4岁,每天要睡到大中午才醒。他和姐姐住在一间房间,他会在姐姐哭的时候跟着哭,虽然他很难理解这个世界,但可能他的姐姐就是他的全世界。
虽然焦成才不会给姐姐添乱,但也没办法给姐姐提供一丝一毫的安慰。
当然,焦宝宝从家门外面获得了很多夸奖。可这些“夸奖”也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无法给她提供实质上的帮助。
最初的时候,也许焦宝宝幼小的心灵会被夸奖放大,产生一种年少早熟的假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夸奖”却变成了一条条细细的绳索,将焦宝宝紧紧束缚在一把叫做“楷模”的椅子上。
焦宝宝的牺牲与付出,似乎正在变成一种“理所应当”。
17岁,正是羽翼丰满,并对天空充满渴望的年纪。
而焦宝宝却被囚困在了这样一个破旧的小院子当中。
本来,生活还是可以这样坚持下去的,但命运却偏偏要不停扣动扳机。
当同学们在计划高考后去上海玩的时候,焦宝宝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
我要是出去了,家里的三口人吃什么?喝什么?
不可以……
当焦宝宝被打零工的厂家辞退之后,面对家里的捉襟见肘,也只能迷茫地问自己:
怎么办?钱从哪来?
如果家里少两口人吃饭是不是会好一些?
……
生活射来的子弹,一颗重过一颗,击中焦宝宝孤独、脆弱的内心。
直到那次,她知道了液化气能憋死人,内心积郁的拥堵仿佛找到了致命的出口,试图去践踏道德的底线,恨意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并且无法停止。
那天夜里,她听着父亲捶门的声音,咬住嘴唇无声地痛哭着,这时候的痛苦甚至超越了她此前受过的所有的苦。
焦宝宝真正想杀死的是她的亲生父母吗?
不是!
她想杀死的,是对生活的绝望!
她嫉妒,
她也许并不是羡慕、嫉妒同学们可以去上海玩儿、去看东方明珠,她嫉妒的是其他人都有放松的权利,而她没有!
她渴望,
她渴望得到回应,7年辛苦疲劳与消逝的青春能够不止换回一个“理所应当”!
她幻想,
她幻想着自己能够变回一个孩子,而不是睁开眼睛就是几条生命的唯一依赖,哪怕她只能做一天孩子也好……
最终,她绝望了。
每天都背负着巨大的责任,一刻都不能放松,更致命的是,这种状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焦宝宝杀人的方式,是利用液化气导致人窒息而死。
而液化气、窒息的意象,也暗暗契合了焦宝宝所有的生活状态。
首先,液化气的制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加压和降温的过程,就像焦宝宝成长的历程,也是一个逐渐增加压力,逐渐失去感受温暖的过程。
再者,液化气导致的窒息是无法瞬间致命的,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带来死亡。
焦宝宝最初对家庭成员的爱,随着时间被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她已经无法用爱来与家产生关联,剩下的只有怨、只有恨,她感受到的是对世间不公的恨意,这恨意就跟现实中的液化气一样,会让人窒息、慢慢死亡……
通过上述的很多细节,我们逐渐理解了焦宝宝。
可再回顾整个故事时,依然会觉得意难平,是不是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结束?久病的床前,是不是必然会成为孝子的坟场呢?
不是的!至少焦宝宝家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为她的家里始终有一扇窗,这扇窗就是她的父亲焦根正!他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正常,对女儿多年的牺牲和付出,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上海是东方的明珠,而女儿永远是爸爸的掌上明珠。
平时父亲不说什么,不代表他内心没有这份爱,可这份父爱非常深沉,也非常难以流动。
在焦宝宝年幼的时候,父亲虽然看不见,但摸索着挪动,也会跟女儿一起照顾这个家,这是父爱!
在体会到女儿无法出游的痛苦时,默默摸索着去制作东方明珠模型,这是父爱!
在面对死亡时,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坚定地关上了窗子,这也是父爱!
父爱一直都在!
但这份爱过于深沉且无声,没有被女儿觉察到。
但这似乎也不能怪焦根正,在他自己出事故导致残疾的时候,也不过才19岁,刚刚成年而已。
他也是在一个展翅欲飞的年纪,突然遭受了灭顶的打击,他的内心可能也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怨,对自己人生枯萎的恨!
他连自己的心结都解不开,又如何能温暖女儿的心呢?
感受到女儿的伤心之后,父亲终于鼓起了勇气,想要将自己的爱传递出去。他花费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偷偷打磨出来的礼物,眼看着刷上油漆就可以送到女儿手上了,却等来了一把锁住房门的大锁和三罐打开阀门的液化气罐。
父女俩都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而他们明明有机会共同望向朝阳的。
这也正是《囚鸟》让我唏嘘不已的原因。
其实,焦根正不需要做这么复杂的事情,他只需要放下自己的心结,把自己的关心传递出去,让爱在这个家流动起来,这个家可能就不会破碎。女儿也有机会带着家人的关爱去看看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不是被“理所应当”的孝顺囚困在狭小而破旧的院子中。
家,本应是让爱流动,让恨消解的地方。
家中的爱一定要流动起来,才能让家庭成员被治愈。
如果爱只存在自己的心底,那么将会很难被别人感知到。爱像氧气,人人都需要,却很难看见它的形状,我们需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将爱传递出去,它或许是一句问候,或许是一声夸奖,更或许是一次谈心。
除了主动传递爱之外,我们还要回应和确认接受到的爱,例如,可以是感谢,可以是反馈,也可以回应一个拥抱。
家像是一个安全港湾,为家人遮风避雨,为受伤的家人抚慰创伤,为有成绩的家人欢欣鼓舞,为苦恼的家人提供支持和包容。更是消解恨的安全港湾,因为恨很难自我消解,恨的无意识表达非常具有破坏性,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下,被接纳被包容,才会慢慢消解。
例如,通过跟家人倾诉,宣泄情绪、消解恨意,或是把内心疯狂的想法通过言语说给家人听,而不是付诸行动,这样做也可以减少恨意带来的危险。
遗憾的是,故事中的焦宝宝,不仅与父母的角色错位,而且家中的爱也没有真正流动起来。
我不禁幻想,在另一个时空,她可以参与到爱的流动当中,可以走出牢笼,用那把锁住房门的钥匙,去打开更大的世界。
她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去尝试恋爱。她可以通过强大的自己去终结家庭的悲剧,而不是像书中这样,把房门紧紧锁住,既断绝了父母的求生之路,又埋藏了自己真正意义上走出牢笼的蜕变之路。
我要说的就到这儿了,你呢?看完了《囚鸟》有怎样的感受?
本期主稿:周瑜;编辑:小诺&包包;质检:等等;排版:CC
图片&题图来源:《我的姐姐》《小偷家族》《步履不停》《82年生的金智英》.豆瓣电影
参考资料:
[1]《白卷》法医秦明
本文系【法医秦明】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