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元元是小区里有名的愣头青,不仅经常惹是生非,而且脾气犟,认死理。
元元的妈妈无奈地说:“我真拿这小子没办法!淘气不必说了,我其实最怕他哭。他一哭起来,那场面简直是地动山摇,没半小时止不住。我请教过心理专家,孩子越哄越哭该不是有病吧?专家告诉我,哄孩子要多与孩子共情。可是,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用,他还是要哭。前天,他居然用哭腔让我‘滚开’,我的心都伤透了!”
假装的共情无异于欺骗
所谓“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也被翻译为“同感”“同理心”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在心理治疗中,共情是一件有力的武器,但如果使用不当,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假装的共情无异于欺骗。妈妈的共情不能让元元止住哭声,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缺乏接纳的共情,宝宝不买账。
哄劝宝宝不哭的时候,父母常常犯的错误是:给宝宝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
在表达完对宝宝情绪的理解后,父母常常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你很难过,但是大哭大闹可不对!”“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是你也不能乱扔东西啊!”宝宝还是感觉到并没有被真正接纳,于是继续大哭。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恐惧、愤怒、委屈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宝宝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第二,宝宝感觉被进一步误解,委屈得大哭。
在对宝宝的情绪表示理解之后,父母说的话很重要,如果此时父母给宝宝的行为贴上负面意义的标签,或者急于对孩子哭的原因下判断,就会让孩子因进一步被误解而委屈得大哭。
在妈妈看来,元元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是一个惹不起的愣头青,甚至可能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负面标签,如果妈妈与他共情时提到这些负面标签,元元当然不接受,骂妈妈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宝宝被接纳了,开始释放情绪,于是大哭。
还有一种情况,是元元感觉到被接纳了,他要将心中的委屈释放出来。这时候,允许他哭上一会儿,有助于他驱散心中的阴霾,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会鉴别
宝宝不同用意的哭声
既然要与宝宝共情,那就有必要学会鉴别宝宝不同用意的哭声。
1.生理性哭闹
这是宝宝与生俱来的保护机制,呼唤父母来帮他解决某种具体的问题。识别这种哭声,对父母来说很简单。对宝宝的生理性哭闹,父母要有耐心。
2.想达到某种目的的哭闹
这种哭声有假装的痕迹,声音忽大忽小,格外夸张,所以很好识别。这种哭闹是宝宝在试探哭的威力以及父母的耐心,所以,父母的对策是绝不让步,把道理讲清楚,然后不再理他。
3.委屈的释放
用哭泣释放委屈同样是成年人的常用方式,所以一听就能听出来。对此,父母一定要安慰宝宝,让宝宝尽情释放委屈,否则,小委屈在心里憋得多了,会酿成大问题。当然,委屈释放出来了,还要切实地解决问题,否则委屈还会找上门来。
END
作者:崖 柏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