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时序轮转,又是一年重阳至。重阳佳节,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民族登高望远、祈福避邪的重要时刻。
杜甫《登高》一诗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被千古传唱;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下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令人读来口角噙香。
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那么,这一天为何会被称为“重阳节”,以及在这一天,我们能否说“重阳快乐”呢?
重阳节源于古代的阴阳观念。《易经》中将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在所有的阳数中,“九”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两个“极阳”相遇,因此被称为“重阳”或“重九”。
这一日,阳光普照,天朗气清,万物生长,正是天地之间阳气最为旺盛之时。古人以九为尊,以阳为吉,重阳之日,无疑是大自然最为吉祥的馈赠。
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民间有登高辟邪的风俗,意在迎接秋天的到来并祈求平安。
追溯重阳节的起源,不得不提那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
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汝南有一勇士名曰恒景,因人间瘟疫肆虐,毅然决定上山学道,以求救苍生。历经寒暑,恒景终得真传。
一日,师父赠其宝剑,并告知九月初九瘟神将出,危害人间。恒景学成下山,手持宝剑,怀揣茱萸叶与菊花酒,于重阳之日清晨,将茱萸与酒分赠百姓。
午时,瘟神如约而至,恒景挥剑斩之,瘟疫遂散。
从此,重阳节便与辟邪祈福紧密相连,人们登高望远,以求远离灾祸,祈求平安。
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全家外出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并吃重阳糕。重阳糕的制作和食用,也是古人对子女百事俱高的祝愿。
登高是重阳节最为人所知的风俗之一。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开邪气,迎接秋天的到来。
而赏菊则是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他以隐居、诗、酒和爱菊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于是有了重阳赏菊的习俗。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重阳节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虽然它是一个传统节日,但与其他节日不同,一般不建议说“重阳快乐”。
这是因为在古代,重阳节被视为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民间认为这天不宜祝福快乐,而是更多地祝福“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被视为“厄日”。
在这样的节日里,说上一句“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似乎更为恰当,更能体现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祝福。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在这一天,不妨与家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品酒,感受秋天的美好。
同时,也请记得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家人朋友身体健康,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