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儿戏!”日前,有人假冒媒体名义撰文,试图为“爱豆”背书,被正主发现并正面回怼,引发舆论哗然。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此类行为并非偶发,不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网站都深受其害。
查考试信息,“某某教育信息网”“某某学校教育网”,难辨真假;报职称评审,“某某人才考试网”“某某人事服务网”,似是而非……如今,搜索引擎让检索信息越来越便捷,能否找到正确的入口却成了一大挑战。大量“李鬼”网站混迹其中,网页的按钮设置、配色设计、字体字号等与正主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主页面的证书查验功能都具备。探究其背后,居然还有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产品”价格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付款方式灵活可选,“交货时间”慢则三五天,快则半小时。无需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无需备案,哪怕完全复制某媒体某机构的logo,也通通“可以做”。
网络时代,网站是重要的信息集散地。特别是权威媒体、官方机构等所属网站网页,往往肩负着发布公共政策、更新公共事务动态、回应公众诉求等功能。在造假成本极其低廉的情况下,这些官方网站成了被套牌的重灾区,仿冒者或操弄舆论、平息舆情,或伪造证书、实施诈骗,轻则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增加社会获取信息的成本,重则消解权威机构的公信力,扰乱舆论生态,为害甚矣。
上述种种行径,当然为法不容。以仿冒媒体网站为例,可能涉嫌侵犯相关媒体的商标权、名称权,若造成实际名誉或经济损失,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编造虚假新闻或借此招摇撞骗,进行大面积传播,还涉嫌诽谤,或将承担刑事责任。对此,相关部门有必要祭出重拳,强化监管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切实增加违法违规者的成本。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者、常“换马甲”者,必须列入“黑名单”,让其付出应有代价,方能以儆效尤。同时,各责任主体应加强常态化巡查,做好官方权威网站的日常推广。在这方面,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等,都可以力所能及做一些科普,比如宣介网站真伪识别标记,将“李鬼”的常见骗术公之于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上网时要擦亮眼睛。一旦发现“李鬼”,第一时间举报,将假网站、假网页扫进网络“垃圾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