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南下视察时专列在许昌停靠过,当时他想了解一下县、市的宣传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开展的程度怎么样?因此就想找一名负责宣传的干部了解下情况。毛主席听说主管许昌宣传工作的纪登奎还不到三十岁,对纪登奎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就在专列上叫来了纪登奎。
当时纪登奎担任了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了解许昌的实际情况,因此汇报工作时有理有据,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毛主席记住了他。此后纪登奎平步青云,官至副总理,成为新中国的副国级干部。
其实,通过纪登奎的从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年纪轻轻就获得重用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纪登奎是一名实干派干部。比如前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纪登奎讲得头头是道,这些是编不出来的,都是纪登奎实际做过的。
1963年,河南省商丘市遭遇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使得豫东地区发生水涝,庄稼被淹,老百姓的日子也受到影响。当时纪登奎已经在河南担任省委常委以及省委秘书长等职务,他被紧急调到商丘,担任了商丘地委第一书记,主持商丘的工作,帮助商丘灾后重建。
在商丘工作一段时间后,纪登奎实地走访了很多地方,大体了解了商丘的基本情况,他的心里也暗暗做出了一个决定。时间很快就来到1964年,这一年的2月14日恰好是大年初二,纪登奎通知河南的一部分领导,告诉他们自己决定到安徽给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葆华(李大钊之子)拜年。
其他人都格外吃惊,这是春节假期,去给人家拜年合适吗?纪登奎有自己的道理,他说:“平时去找人家,人家不一定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可能简单地讨论一下,不能深入探讨问题,假期反而更方便”。
于是一行人就前往安徽,提前给李葆华打了一个电话。李葆华虽然吃惊,但当时确实放假在家,于是纪登奎等人就来到了李葆华的住处。宾主见面后自然寒暄一阵,当李葆华看到纪登奎带着河南水利厅厅长时,他就料到了纪登奎是为商丘水灾而来。李葆华当即表示,在商丘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力支持。
纪登奎连忙对李书记的承诺表示了感谢,并且沿着商丘水灾继续说了下去。纪登奎说,商丘一直都在安徽的上游,按理说,水往低处走,但安徽修建了很多大坝,导致商丘的水流不出去,平时还好说,但遇到暴雨,商丘就会成为一片泽国。纪登奎一边说着,一边让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拿出一幅地图,展示了安徽的水坝情况。
李书记看后发现果然如同纪登奎所说的那样,于是就找来了安徽水利部门的负责人,一行人一起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当时纪登奎提出了三条意见,第一是把商丘的永城县划给安徽,归属同一个地区后就好协调如何解决水灾;第二是把属于安徽的濉溪县划给商丘,原理也如同第一点。不过,当时濉溪县的煤矿刚刚建成投产,安徽舍不得把濉溪县划给商丘。第三,纪登奎提出横穿濉溪县的北部,挖一条河,排掉上游来的洪水,把洪水排到洪泽湖。
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建议,但这项工程投资很大,安徽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此时纪登奎建议向中央申请专款,并且商丘出十万民工,最终双方经过商量后取得一致,在中央资金的帮助下,两省共同解决了水患。
从纪登奎的这次拜年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名颇具实干精神的官员,脱颖而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