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荣昌区清流镇龙井庙村苏家冲小院的休闲伞下,一场围绕家园建设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西边那条路该修修了”“休闲广场得留块地方供孩子们玩”……这些质朴的话语,蕴藏着该镇乡村治理的“创新密码”——“3361”工作法。
从昔日“垃圾随意堆、污水随处流”的窘迫,到如今“路畅景美、邻里和睦”的新貌,该镇的蜕变,源于这套以“小院+”为载体、网格为基础、鼓励群众参与的工作法,它成功地编织出一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网。
改造后的龙井庙村苏家冲小院。资料图片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三力共商”激活民主决策
漫步在马草村血橙小院,干净的路面、繁茂的花台、完善的健身器材映入眼帘,村民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每一处变化都承载着村民的共同心愿。谁能想到,这里曾泥泞遍布、杂物乱堆,村民们连个舒心聊天的地方都难找。
村民在改造后的血橙小院锻炼身体。
这样的蝶变,源于该镇以“三力共商”机制,推动“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以组织之力,构建共商格局。该镇着力构建村、社、院三级联动机制,以院落为单元组建院委会,发挥党员“头雁效应”,带动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例如在血橙小院改造过程中,从院落的整体配色、道路宽度,到座椅的样式选择等细节,均由院委会组织村民通过座谈会、摆“龙门阵”等方式共同商定。
以联通之力,拓宽议事渠道。为打破协商议事的时空限制,镇上搭建了“1+5+N”线上协商机制,由1名驻村干部统筹,5类分别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方面的党员协同,联动N户农户组成线上协商小组。村民可随时发起“云提案”,遇到分歧也能通过视频及时沟通,协商结果均及时公示,确保了民意表达的“零障碍”。
以制度之力,保障协商实效。苏家冲小院便是典范,其结合苏氏家训精神与自身整治经验,总结出“群众提、院长转办、群众议、协商定、督促办、公示结”六步议事制度。依托这一制度,小院高效办结了微广场建设、排水沟整治等23件民生关键事,群众参与率高达95%,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院、大事好商量”。
据统计,今年1至8月,该镇依托“三力共商”模式,已协调解决道路硬化、路灯安装、休闲设施增设等民生事项570余件。一件件实事的落地,让“决策贴着民心走”的治理理念变得可感可触。
从“站着看”到“抢着干”:“三干共建”破解实施难题
共识达成后,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成为新的考验。
“以前是干部催着干,现在是咱自己想着干。”清流社区张家小院的居民张德文谈起变化,笑得合不拢嘴。他原本是小院改造的“反对派”,觉得“折腾半天没啥用”,但看到周边院落日渐焕新,他主动找到社区两委:“我家也想改,我自己设计行不行?”如今,他家的小院已成为镇里的“最美庭院”。
这样的转变,源于该镇推行的“铁规矩”——先参与先受益、多参与多受益、不参与不受益。“观望的人看到实效自然动心,参与的人得到实惠干劲更足。”该镇相关负责人坦言。
为让更多人“愿意干”,该镇还建“样板间”引路。“我们通过‘头雁领航’打造小院示范试点,用焕然一新的环境吸引群众关注,引导大家提前构思自家人居环境打造方案,并邀请村民参与设计,让群众成为小院建设的‘主角’,真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该负责人补充道。
此外,该镇坚持透明公开原则,及时公布工程设计、施工参数、资金使用及群众出资明细,并实行“政府投入+群众自筹”的资金匹配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主动干”的热情。
正是通过“破解‘不想干’、激发‘跟着干’、培育‘主动干’”的“三干共建”举措,群众筹资热情高涨:苏家冲小院筹资3万余元、张家小院筹资8万余元、血橙小院筹资10万余元……群众踊跃自筹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事自己办”的高度认同。
从“管得宽”到“管得细”:“六微治理”激发末梢活力
蓝图落地并非终点,如何实现长效治理,成为更深层次的课题。
血橙小院里,清脆的笑声从一间“藤椅微工厂”传出。几位老人灵巧地编织着手中的藤条,这些精美的藤编椅即将销往市场,昔日的“唠家常”变成了热烈的“产业研讨”,家家户户在参与中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这些可感可及的变化,都藏在该镇“六微治理”的密码里。
“六微治理”即微宣讲、微关爱、微心愿、微榜样、微协商、微产业。这一治理理念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村党总支-院落党小组-党员示范户”三级组织架构,将治理触角延伸至院落末梢。
具体而言,该镇通过“微宣讲”送政策上门,面对面讲解血橙防虫、医保报销等村民关切的问题;“微关爱”温暖特殊群体,组织志愿者定期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辅导留守儿童作业,累计服务超100人次;“微心愿”传递温暖,党员和志愿者主动认领完成300余个小微心愿;“微榜样”树立典型,评选孝顺儿媳、清洁能手等50余位身边榜样,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微协商”则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整合人口、房屋数据,实现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一网统管”,建立垃圾堆积、邻里纠纷等问题快速响应机制。数据显示,今年1-8月,该镇改造后的小院通过微协商已解决问题200余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院”。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微产业”上。目前,全镇已建成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及藤椅微工厂等210个产业点位,带动620余人就业,1-8月创造经济收入24万余元。
治理成效已现,发展蓝图铺开。该镇将持续深化“3361”工作法,以“六微治理”夯实治理根基,推动治理效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将依托现有血橙、肉牛等特色产业及微工厂、采摘园等基础,沿大清流河打造清平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带,串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油菜花赏花基地等节点,构建完整的农文旅产业链。另一方面,拓展“血橙+”“民宿+”“旅游+”等品牌矩阵,通过“微产业”升级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切实将小院治理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让乡村更宜居、群众更富足。
通讯员 何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