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这句话经常在鸡汤文里出现,这可不是某个段子手写的,而是著名作家泰戈尔在《吉檀迦利》里写的名言。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部《吉檀迦利》1913年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让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婆罗门亚种姓家庭,尽管他不是纯正的婆罗门人但比起那些底层印度人还是优越不少,17岁有机会去英国留学,留学2年后回国从事文学活动。
高种姓的人为了压迫低种姓人永无翻身之日,根本就不会同情他们,但是泰戈尔并不这样,他的作品永远都是关爱底层的妇女儿童,并且批判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加害。
泰戈尔代表亚洲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也为他感到自豪,国内掀起了一阵“泰戈尔热”,他的《吉檀迦利》、《飞鸟集》都成了畅销读物,文学家们很希望他能来中国交流,但他们没想到泰戈尔首次来中国竟然要等到他拿奖11年后。
1924年,泰戈尔受梁启超、蔡元培邀请访华,林徽因、徐志摩担任他的翻译,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崇拜泰戈尔的,泰戈尔去到哪他们都是如影随形,泰戈尔一下船,林徽因就给泰戈尔带上了花环,还用英语演了一出泰戈尔的诗剧《齐特拉》,她穿上戏服实验女主角,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
泰戈尔访华期间正好碰上过生日,中国文人给他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鲁迅也有来参加,可是在晚宴上撂下一句“一塌糊涂”就拂袖离去了,有人说鲁迅之所以离去是嫉妒同是文人的泰戈尔得了诺奖,他却没有。其实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跟,他要是嫉妒就根本不会参加泰戈尔的生日会,更不会等到晚宴才离开,他会离开原因还是出在我们自己人身上。
泰戈尔得了诺奖中国人还是比较羡慕的,这点其实是个人都会羡慕,只是梁启超、徐志摩等中国人对泰戈尔的羡慕表现得太夸张了些,以致于到了谄媚的地步。梁启超给泰戈尔取了个新名字“竺震旦”,“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叫法,“震旦”出自佛典,是古印度对中国的叫法。
梁启超把两个国家的古称给泰戈尔取名未免太过抬举泰戈尔了,毕竟泰戈尔只是一个获过诺奖的文人,他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非常卓越的贡献,泰戈尔没为中国做什么事却能平白无故得到“震旦”这么大的一个称呼,别说鲁迅生气了,小编都生气了。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讨好泰戈尔的人是徐志摩,他简直把泰戈尔当成了神仙,给泰戈尔带上了印度帽,并且点香摆琴,香和琴在中国都是非常神圣高雅的东西,一般中国人都享受不到这待遇,泰戈尔却能享受到,徐志摩仿佛把泰戈尔当成神仙供奉,一向讨厌崇洋媚外的鲁迅看到了中国人如此讨好外国人感觉反胃恶心,回家就写了篇《骂杀与捧杀》讽刺徐志摩神化泰戈尔。
站在鲁迅这边的“倒泰派”还有陈独秀、郭沫若等人,他们还在泰戈尔演讲时发反泰的传单,徐志摩全力维护泰戈尔,并且取消了泰戈尔之后的一切公开私下集会。
尽管泰戈尔走后表示此次中国行表示念念不忘,可他之后两次访华透露了真实感情,他那两次都是悄悄地来,并且是为了探望徐志摩而来,恐怕他自己也被“倒泰派”的人给搞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