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明朝初年,中国有一支称霸亚洲的强大海军,它拥有3500艘战舰。每年春夏两季时,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巡航,比如在1373年1374年这两年中,明朝海军曾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又击败越南海盗。在郑和六下西洋的过程中,一支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岛等地,敢于挑战明朝海上权威者,都被明朝一一征服。在东南亚一带,36个国家臣服于明帝国,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由此,在明帝国的经营之下,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琉球群岛在内的贸易网络。在这种条件下,每年源源不断的财富从海上涌来,明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明王朝的海上霸业在15世纪中叶开始衰落。
明朝中后期海军衰落的表现
其一,沿海卫所的崩溃导致水军士气低落。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强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卫所制的功劳。但是,明朝中后期以后,政治腐败,贪污横行,土地兼并严重,卫所制逐渐趋于崩溃,最终反而成了明王朝的负担。原本属于卫所军的俸禄被一再压榨、盘剥,士兵生活极为困苦;再者,作为军饷来源的军屯,也被一些贵族军官兼并侵占,导致粮饷不济,士兵大量逃亡,造成的后果就是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士兵的衣食住行没有着落,漫无纪律,军官不知作战,只知道压榨士兵,贪污军饷。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强大的明朝海军开始衰落,一直到嘉靖年间跌到谷底。
其二,舰队减少,舰船破损是明朝海军衰落的第二个表现。卫所军的锐减导致了海军人员的锐减,如福建烽火门水寨士兵缺额高达73.7%,铜山水寨士兵缺额达65.8%。除海军减少之外,舰船的数量也在大量减少,浙江省原有的战船有700艘,但在1440年时已经减少到一半左右;在当时重要的海军基地登州卫,情况更为严重,战船由原来的一百多艘减少到了3艘。与此同时,造船业的衰落,也是导致舰船减少的重要因素。
至16世纪初,明朝海军所用的最大战船只有400料,而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宝船有2000料之多。差距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其三,海防战略退步,导致海防线随之内缩。明初,对外所倡导的都是进攻型战略,对于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每年都会派出上千艘战舰进行巡航。这样一来,不仅彰显了明朝强大的海军实力,而且对于一些有异心的国家也是一种震慑。比如明朝在巡航的过程中,曾多次粉碎过倭寇的基地;郑和的船队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基本上消除了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仁宣年间。仁宣之后,由于财政吃紧,来自陆地上的威胁加大,明政府改变了以往的海上策略,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舰队被召回,并且停止了大型船只的建造,在海外建立的一些军事基地也相继被放弃。如此一来,国家海军实力大为受损,导致海防线从远洋压回至海岸。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一直到明朝中后期,明朝海军再也没有了郑和下西洋时的那种盛况,它的能力只局限于保护自己的国家。
明朝中后期海军衰落的原因
明朝中后期海军之所以衰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是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众所周知,靖康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往南方迁移,这个迁移时间一直持续了3个世纪,直到明朝初年才停止。而当明朝统一全国后,东南沿海的大量人口开始回流内陆,比如浙江人口就从1050万下降到530万左右,福建人口从400万降到200万。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导致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使得明帝国对海洋的兴趣逐渐减少。
其二,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威胁越来越大,使得明帝国的海上力量开始回撤。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这一时期明朝军事力量强大,对蒙古人的一系列远征使蒙古人的实力遭受到了重创。但是,到了中后期,明朝实力开始衰弱时,蒙古人立马起来反击。1449年,当蒙古军队俘虏了明英宗并且直逼京城时,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了明朝的战略中心。这样一来,必然使得海上的军事力量回撤,最终导致明朝海军的衰落。
其三,明朝中后期党争频繁,政治腐败是明朝海军衰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任意妄为,连续十几二十年不上朝,导致宦官干政,党争频繁,而这些宦官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动用运输团队,克扣水兵军饷,并且动用军舰为自己谋利,造成了海军的疲惫不堪。同时,朝廷的大多数文物官员陷入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没人去关心帝国的海上利益。明朝海军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展,简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方在大力发展海军时,中国却将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航海资料销毁,导致海军的发展一再没落,中国失去了控制整个印度洋航道的机会。
而海军的衰落对中国的影响则是巨大的。
明朝海军衰落对中国的影响
明朝海军的衰落,首先带来的是北印度洋朝贡贸易体系的崩溃。
唐宋时期,由于开放的民族政策,中国与外洋的贸易往来频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通过军事威慑和和平贸易等手段,使许多印度洋国家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并且大多数与明朝建立了贸易关系,由此,在北印度洋范围内构成了一个朝贡贸易圈。
在1498年葡萄牙人到来之际,明朝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控制整个印度洋的贸易,进而使印度洋成为明朝的内湖。如此一来,明朝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一跃成为海上强国,成为东方的海上霸主。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明朝海上力量的放弃而化为泡影。而与之相反的是,当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一带时,在用暴力手段将曾经属于明朝的属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后,还在此地展开了贸易掠夺,使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占其国际贸易总利润的百分之八十。
总之,北印度洋朝贡体系的崩溃不仅使永乐年间郑和的7次远征、30年的经营化为乌有,中国丧失了成为世界性帝国的机会,最终将原本属于他的崛起机会拱手让于他人,而且使当地人民成为葡萄牙人的奴隶。作为唯一能阻止葡萄牙的东方帝国,中国没有负起保护者的责任,而且还失去了海上的军事屏障和贸易通道,丧失了成为全球性强国的机会。
其二,导致明朝在东南亚势力范围的萎缩。
在东南亚一带,这里的大部分国家都是明帝国的属国,包括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大部分。甚至当时的马六甲和旧港在名义上还是中国的海外领土。在朝贡贸易中,明朝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和大米等。尤其是从东南亚进口的锡矿和大米,对中国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前者是制造铜钱的原材料,而后者也是闵越居民的粮食来源。双方在贸易过程中,中国的陶瓷、茶叶、丝绸等也相继出口到外洋去,为明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除此之外,明朝政府还通过调节国际纠纷,压制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地区性强国,从而建立了由自己所主导的中国——东南亚贸易体系,将东南亚纳入到自己的华夷宗藩体系,为自己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缓冲区。
对于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郑和曾说道: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自于海上,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
但是,若干年后,郑和的这一番话完全被明朝统治者忘了。后来,明朝不但从东南亚撤退,还严厉禁止中国商人参与到海外贸易中去。在明朝舰队撤走后,越南、泰国等国又恃强凌弱,导致东南亚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此时的中国,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东南亚等国的控制权,丧失了海上的霸主地位,虽然徒有宗主国虚名,却无力制止各藩属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宗藩关系日益空心化。
结语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正如郑和所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尤其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局势当中,我们应不断壮大国家实力,以此来保护我国的海洋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