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只有在吕雉死了以后,因为吕雉在,诸侯和功臣集团的行为就是造反和以下犯上。而在吕雉死后,那就是平叛,诛杀乱臣贼子。也就是一个“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诛吕行动必须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执政的女政治家,临朝听政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作汉书也承认此事,可见吕雉的地位是得到汉代的皇家认可。吕雉也就此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先列。刘邦死后,留下了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宗室和地方诸侯王国为主的汉室宗亲集团,第二个就是以开国功勋集团以及其子弟为首的功勋集团,两大集团分歧大于合作,矛盾大于统一,所以刘邦为了平衡双方利益才有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但吕雉听政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重用本家人、而宗亲和功勋两大集团都得不到吕雉的信任。但吕雉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政治和实际利益。《史记》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显然吕雉把功勋集团作为第一防范对象,也就是说,在防范功勋集团这个问题上,刘邦和吕雉是一致的。
但由于地方诸侯势力庞大。尤其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吕雉认为她的最大威胁已经转化为汉室宗亲集团。所以吕雉开始提拔陈平周勃等功勋集团。开始大肆屠杀宗室集团。打击同姓王。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后开始大肆封吕氏为王,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其后吕产、吕禄先后封王。吕后的行为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刘邦的遗言,也打破了政治平衡,也就是说同时得罪了宗亲诸侯集团和功勋集团,但如果吕雉姓刘且是个男性的话,他的行为就是合理的,这叫加强皇权,日后文景二帝都是和吕雉一个路子,要不然也不会激起七国之乱,可惜。由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失败、吕雉在世之日。凭借着吕雉高超的政治平衡术,以及吕雉的政治地位,使得两大集团投鼠忌器。也不敢“造反抗上”。但吕雉一死平衡彻底打破。
公元前180年。吕雉刚刚薨世,宗室刘襄、刘章、与军功集团周勃,两大政治集团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雉统治,史称“诸吕之乱”。真正意义上发动政变的并非诸吕,而是宗室和功勋两大集团,这段历史不在于忠与奸,也不在于刘氏和吕氏,而是吕雉的行为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因而皇权必然受到清算,是对皇权的反击。这是一个贵族政治最后一次表演。但随着汉武帝上台,贵族永远退出了华夏政治舞台,再也没有贵族之说。尚未退场的时代,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