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解缙的名气很高,大学士解缙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一位朝中名臣,却死于雪堆当中,凄惨无比。
朱棣没有直接下令处死解缙,可让他送命的,无疑就是这位永乐皇帝。可是,曾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的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两朝恩宠
不同于对待开国功臣的冷酷和狠辣,对于后生晚辈解缙,朱元璋是十分温和的。尽管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于官僚集团十分反感,但朱元璋还是很看重读书人,这其中他尤爱解缙。
解缙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解缙尚在襁褓当中,他的母亲就让他认字,五岁时解缙就能对诗词文章过目不忘,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二岁已经读尽了《四书》和《五经》。
解缙没有伤仲永,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次年他进士及第,名列第七。不过实际上解缙写的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考官本打算点他为状元,但因为文中用词尖锐,担心惹事,这才将他推到第七名。
朱元璋对解缙十分器重,经常让他跟在身边,有一次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这句恩犹父子,便说明了解缙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也奠定了解缙在未来大明朝官场上地位的基础。
不过,朱元璋的称赞和期许也让年轻的解缙迸发出无限的热情,他先是上万言书,不久后又上《太平十策》进言,并弹劾了一大批朝中贪赃枉法和渎职的官员。李善长被处死后,解缙竟大胆到为李善长辩冤,向来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却没有对解缙动手。
不过,锋芒毕露的解缙惹怒了朝中许多人,朱元璋为了保护解缙,让他回家闭门思过。临行前,朱元璋专门召见解缙的父亲的,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缙传》)
这一闭门,就是整整八年,直到朱元璋去世,解缙才回到京城为朱元璋吊丧。可是,曾与解缙结仇的袁泰这八年来已经得到朱允炆的恩宠,解缙则错失了这八年。袁泰不断诬陷弹劾解缙,朱允炆全部采信,将解缙贬为河州卫吏。
但朱允文并不信任解金,所以解金才得以在靖难之役中逃脱。朱帝即位后,解缙再次被任命为明朝第一位正式的大臣。黄怀、杨士奇、杨蓉也成为尚书。其他著名大臣。
朱棣也对谢缙给予高度评价,先请谢缙编修《太祖记》、《裸体传》,后又请他编修《永乐大词典》。对于朱棣来说,《永乐大典》是他想要为后世留下印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他将这个重任委托给解缙,就说明了他对解缙的信任。
永乐二年,朱帝擢解缙为内阁相。这个骄傲的男人受到了两个朝代的青睐,终于到达了他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
2. 干涉王储之位
对于谢缙的死因,很多人认为谢缙的话是错误的,他仗着自己的才华,狂妄自大,得罪了太多的人。
这不一定是真的吗?
解金敢于说出真相,激怒了法庭上的许多人,但这绝不是朱滔监禁或处决他的理由。毕竟,纵观永乐年间,敢于直言、自诩才华的大臣不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成为解缙这样的人。而且朱棣对解瑾的尊重和信任是无与伦比的,来自朱元璋父子的善意和善意,朱允文的有利地位,即使说错了也有朱棣的修养。你将无法杀死他。
正是解金介入太子之战,才让朱棣真正杀气腾腾。
朱棣对次子朱高慈厚,但长子朱高炽却宽容谨慎,在朝廷大臣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朱棣知道这件事需要大臣的支持,就给解瑾打电话,问他该怎么办。解缙询问朱棣是否有意养二儿子,朱棣只是告诉他应该选择大儿子。
朱棣听后不满,说“好圣孙”劝说朱棣吉,朱棣改变主意,决定立朱高煦为太子。
解缙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却卷入了太子之争,与朱高煦彻底闹翻。朱帝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朱高煦的礼节仍然超过了他的直系亲属。解缙再次到蜀国劝阻说:“不可能开战。”
解缙担心既然朱高煦被立为太子,自己就不应该受到朱高煦的过度宠幸,这并没有错。否则,关于太子之位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惜朱棣听不进去,他认为谢缙是想离间兄妹,从此他对谢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朱高煦趁机进一步侮辱解缙,不断压迫解缙,并在朱棣耳边说解缙的坏话。
解缙身为太子,无法得到太子朱高煦的支持,便针对基晋攻击太子。正当朱棣犹豫不决时,外人毕瑾被牺牲,贬到交子。
永乐八年(1410年),朱皇帝北伐。解镜照例去京报信,但由于朱棣还没有回来,他只好找到镇国太子朱高煦汇报。解瑾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大错,只是给朱高找了借口。他教导朱棣: ”
朱棣非常愤怒,表示“失礼”罪将被处以监禁。可怜的解金,仍在旅行,仍然关心百姓,请赵州挖一条运河。提供灌溉用水。虽然朱棣在他眼里已经是太子,不是什么好臣民,但看到这块碑,他更加愤怒,于是下令锦衣卫去抓捕解缙。
三、不言杀解缙
在朱棣的心中,朱高煦的地位已经逐渐超过了朱高炽,他很想换太子,只是还没有公之于众。解缙则是换太子必须要杀的人,作为“太子党”的一员,解缙已经泾渭分明的支持朱高炽而反对朱高煦,不杀解缙,朱高煦就不可能上位。
就算朱棣暂时不想换太子,他也想敲打一下朱高炽,而杀解缙,就是最好的震慑。
所以,当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缙的姓名以后,他才会问“缙犹在耶?”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关心,关心解缙是否还活着,要将他释放;一种则是下令,下令处死解缙。
解缙是才子,是功臣,且并无大错,理应释放,朱棣也不好直说处死,所以他不说处死解缙的话,只是问了一句“缙犹在耶?”。
实际上,朱棣根本没有第一种意思,他的唯一意思,就是解缙为什么还活着。
纪纲心领神会,很快解缙就被埋在了雪堆里被活活冻死。可能解缙临死前,都不会想到永乐皇帝,自己的伯乐,会下令杀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