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目前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外困”的情况并不难理解——以色列连续多日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直接针对伊朗境内的多个军事目标展开打击。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革命卫队的指挥体系遭受重创,多位高级将领以及伊朗核计划中的关键科学家疑似被精准“定点清除”。
然而,外界普遍关心一个问题:
为什么以色列没有动手刺杀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这个问题远非简单地归因于“美国的阻止”或者“以色列的战略克制”,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原因更加复杂。
回顾过去几年,以色列针对伊朗的高层架构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性打击。2020年,伊朗著名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区被神秘暗杀。2022年,革命卫队负责海外行动的高级将领在叙利亚遭空袭身亡。到了2023年,伊朗多个核设施接连发生多起不明爆炸,尽管以色列官方从未公开承认,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些事件与以色列有关。
这些行动共同体现了以色列高度精准且有效的打击能力。尤其是在2024年期间,以色列空军对伊朗中西部战略目标展开一系列空袭,采用无人机与战机混合编队,实行“点杀式”轰炸,仅针对特定楼层和目标人员,尽力避免波及无关区域。
这种行动远非单纯的武力施压,而是经过长期筹划的“斩首战术”,目标锁定伊朗军事体系中握有实权的核心力量。
但这位86岁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始终未被列入“击杀名单”之中。
这并非因为以色列无法掌握他的行踪。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早已对伊朗高层进行了深度渗透,对哈梅内伊的日常活动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在德黑兰北部的主要住所和多个秘密行宫位置,早已为以色列所掌握。
以色列之所以迟迟不出手,主要考虑的并非军事技术限制,而是政治上的巨大风险和潜在后果。
哈梅内伊不仅是伊朗最高的政治领袖,他同时在什叶派世界享有极高的宗教权威,身为“圣裔”的身份标志着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这一点在什叶派信仰中赋予他极强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如果以色列刺杀哈梅内伊,这不仅是击杀一国元首,更是对整个什叶派精神象征的直接挑衅。这种行为极可能引发该地区什叶派势力的激烈报复。
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叙利亚亲伊朗团体、也门胡塞武装,乃至普通什叶派群众,极有可能迅速发动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如此一来,以色列将面临多线开战的风险,而美国在中东的多个军事基地也难以独善其身。实际上,美国早已命令撤离伊拉克、科威特等地的非必要人员,显露出对中东局势可能失控的担忧。
从这一层面来看,以色列放弃刺杀哈梅内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权衡,而非简单的胆怯。
此外,这一决定还涉及另一个关键人物——哈梅内伊的儿子莫伊塔巴·哈梅内伊。
莫伊塔巴虽然没有公开担任显赫职位,但他在伊朗多个什叶派宗教学院中拥有深厚的影响力,长期负责神学院的财务与人事管理,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幕后掌控者。
有人猜测莫伊塔巴有望继承父亲,成为第二位教权最高领袖,甚至获得了保守派“宪法监护委员会”的暗中支持。
一旦哈梅内伊被刺杀,莫伊塔巴将借“烈士之子”的身份迅速获得合法性和更大影响力,伊朗内部反而可能更快整合各派势力,形成一个宗教凝聚力更强的新体制。
这正是以色列最忌惮的局面。
目前,哈梅内伊年事已高,执政三十多年后,已显露疲态。伊朗政权内部矛盾丛生,民众对其经济政策和对外强硬态度普遍不满。
维持哈梅内伊的统治,反而成为伊朗政体逐渐“慢性瓦解”的过程。
一方面,他不断面对亲信相继离世、军方高层频繁更替及安全体系的屡屡失误;另一方面,则要在维系社会控制和宗教权威之间保持脆弱的平衡。
这正是以色列与美国合谋实施的战略压迫:非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战略布局。
自2018年以来,以色列有计划地分阶段清除伊朗境内的军事指挥系统、导弹研发中心及核计划支持团队。
每一次空袭、暗杀与网络攻击,都经过精心挑选,避免引发全面战争,却持续保持高强度压力。
这种“蚕食战略”使哈梅内伊的精神威望不断消退,军事掌控力逐步减弱,继承体系也始终处于观察与限制之中。
因此,至今以色列未选择“擒王”行动。
对以色列来说,杀死一个年迈领袖,不如让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统治体系日益崩溃。
这种心理战和制度消耗远比导弹轰炸更具破坏力,也更能从根本动摇伊朗的根基。
以色列及其盟友正在观察的,不是何时刺杀哈梅内伊,而是下一步伊朗是将更加脆弱,还是更难对付。
而这,仅仅是这场博弈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