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来形容孙中山的独子孙科,再合适不过了。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原本应拿枪征战沙场,或拿笔书写豪情,但他晚年却拿着一个扫把,在美国街头扫落叶。
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到如此境况的呢?我们一探究竟。
他出生就备受关注
1891年10月20日,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名孕妇在大声嘶喊,众人忙着端水、擦汗水、安慰孕妇情绪。
在产房外等待的家人走来走去,嘴里喃喃有词都进去这么久了还不出来。随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名男婴平安出生。
这名男婴,就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儿子,孙科。
孙科出生后,孙中山四处为革命事业奔走,无暇照顾他。
为了无后顾之忧,孙中山把年仅4岁左右的孙科,送到了美国。
在美国的日子里,孙科并没有荒废光阴,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而是努力完成学业。
如同当下很多父亲一样,在学业上孙中山给予孙科很大的自由和支持,任凭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孙科从小就喜欢文学,不出意外,大学期间他选择了喜欢的文学专业,拿到含金量很高的文学士学位。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继续进修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并顺利毕业。
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在孙科的潜意识里,他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要继承父亲的衣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早在1907年,孙科就加入了孙中山组织和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追随父亲的革命事业。1917年,学业有成的孙科,回到国内。
此时清政府已倒台,迎接他的是一个仍然动荡不安的中国,正等着他大展拳脚。
他差点被父亲枪毙
年轻有为的孙科,一回国就到广州大元帅府,便在父亲孙中山的身边当起了机要秘书。
在父亲身边的这段时间,他学习如何平衡各方的权利,如何解决当下面临的难题,如何将中国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此时的孙科,由于表现出色,很快便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1921年,在父亲好友廖仲恺的推荐下,孙科的仕途像坐上了火箭,直接从机要秘书一跃成为广州市市长,成为了国民党年轻一代的领军任务。
此时的广州,是民国的首都,也是近代革命的中心,年仅30岁的孙科掌管着这方水土,一时风光无限。
年少成名,未经底层历练和打磨。久而久之,在工作过程中,孙科身上的“少爷脾气”便越发明显。
对他看不惯的人和事情,不管对方是谁,一点都不顾及情面,直接开骂,甚至使绊子。
说得好听点是耿直,说得不好听是情商不高,终究还是太过于年轻了。
1923年,孙中山委托胡汉民到广州筹措50万军款。
但孙科却不是完全信任胡汉民,他没有想到前方出生入死等着钱买装备的同盟,心里想的却是如何给胡汉民使绊子,坚决不拨款。
钱筹不到,最发愁的莫属孙中山。在得知是孙科在背后使绊子后,孙中山也顾不得父子情面,狠狠地将孙科大骂一通。
被最为敬重的父亲骂后,孙科没有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肯定是胡汉民在搞鬼,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
于是,孙科找到胡汉民,两人大吵一架,争吵激烈时双方都忍不住动起手来。孙中山得知后,赶紧跑过来拉开了这两个人。
看到自己一心栽培的儿子,在大庭广众下居然如此荒唐,孙中山更是气打一出来,他拔下身边卫士的手枪,追打孙科。
在众人的阻拦下,才没有酿成大错。
经过这件事,孙科一直以来在父亲身边扮演的懂事稳重的人设,彻底崩塌。
而此时,孙中山看到的是一个心胸狭隘、没有气魄和度量的儿子,不是做一名合格的国家领导人的料,遂放弃了对他栽培。
他与蒋介石的恩怨
1949年,很多国民党人追随蒋介石去往台湾。按道理说,作为国民党的政要,又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去台湾是理所应当的事。
但在名单上,并没有孙科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他与蒋介石的恩怨。
早期,孙科非常看不惯蒋介石那一套,决不与其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但在1927年宁汉合流后,孙科出人意料地投奔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
但在看清蒋介石“假党治真独裁”面目后,孙科又迅速改变了立场,与早年有恩怨的胡汉民联合起来反蒋。
甚至公开骂蒋介石是个“疫鼠”,这让蒋介石一直对他耿耿于怀。
蒋介石甚至在日记写下:“孙科之性行卑劣贪婪,寡廉鲜耻,令人痛心疾首。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他与蒋介石的恩怨不是一两笔就能简单写完的。总之,蒋介石对孙科十分恼火。
碍于当时的形势:一是无暇顾及,二是也怕落人口舌。因此,蒋介石不得不与之周旋。
但有句话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孙科自知近年来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他怕蒋介石秋后算账。
一想到到了台湾,就会任人宰割,孙科便私下做了其它的打算,但这也为其晚年的落寞留下伏笔。
所以,就看到这样的一幕:在众人收拾行囊,拖家带口追随蒋介石,坐上驶往台湾的船只时,孙科带着一家大小,悄悄上了前往法国的船只。
在轮船上,孙科带着眷恋,望着渐行渐远的故土,感慨万千。
下一次再看到故土的山山水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他的风流多情
自古文人政客多风流,饱读诗书的孙科也不例外。
蓝颜知己不少,但被他承认的为夫人的只有两位,一位原配夫人陈淑英,另一个是蓝颜知己蓝妮。
最后,一个夫人离他而去,另一个夫人自始至终陪在他身边,后来也跟着他在国外过着清苦的日子。
孙科与原配夫人的故事,外界流传的多是在美国期间,陈淑英陪着孙科看病,甚至一起扫大街,始终无怨无悔。
与蓝妮的故事却闹得人尽皆知。这不外乎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架不住一个多情多金公子哥的攻势,最后爱上了对方。
最后,蓝妮还在明知对方有妻子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
但蓝妮没有成为孙科的铠甲,反而成为了他的软肋。在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蓝妮被孙科的对手们利用。
当时,《救国日报》爆料,称抗战胜利后中央信托局曾在上海没收了蓝妮的一批德国进口颜料,作为敌伪财产处理,这让蓝妮走上风口浪尖。
明摆着是对手挖的坑,孙科还是往下跳,他公然指出这批颜料原本就是“敝眷”蓝妮所有,还要求其归还。
这让舆论一边倒,众人纷纷指责孙科,最后可想而知,竞选落败。
在这件事情上,孙科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妥当。蓝妮怨孙科没有为她辩解,最后还一味推脱责任,极力与自己撇清关系,这令蓝妮心灰意冷,于是提出了分手。
两人虽然分开了,但蓝妮对孙科用情至深。
在流落海外时,蓝妮还一直保留着孙科当初为她写的字据,终生以孙夫人自居。
他晚年当清洁工补贴家用
习惯花钱大手大脚的孙科,拿到每个月的工资后,支付日常的开销后,并没有存下很多积蓄。
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为寻求清净,孙科一家决定卖掉香港的房产,出国生活。
1951年,当他购买了前往法国的船票后,积蓄更是所剩无几。
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孙科没有稳定的收入,一家人过得异常艰苦。
直到1952年,孙科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到美国担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才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但这远远不够,孙科一家的生活依旧拮据。
据说,为了节省开支,孙科夫妇自己在院子里种菜吃,完全回归朴素自给自足的生活。
而且,孙科的身体时常不好,看病吃药花了很多钱,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但生活还得继续过下去。
为了治病,也为了补贴家用,孙科夫妇当起了清洁工。
在美国洛杉矶街头,车辆和人潮涌动,谁会注意到在街边低头扫落叶的一位落寞的老人。他曾是赫赫有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他曾是国父孙中山的儿子。
都说患难见真情,孙科所幸身边有夫人陈淑英的相伴,不需要多大的富贵,有懂的人在身边不离不弃,一起慢慢变老,何其不是另外一种幸运。
在海外的日子,孙科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故土,听听熟悉的乡音,看看风景如画的中国,这个愿望终于在1965年。
虽然他没能回到中国大陆的故乡,但凭借在国民党的旧情,孙科回到了宝岛台湾,谋了个闲差得以养老。
1973年,一代风云人物孙科在台北去世,终年82岁。
少年成名,晚年落寞,孙科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尽人生百态。
愧对于父亲的厚望,但孙科也相信,他对当年没有直接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并不感到后悔。
孙科的一生,并没有随着他的离世而被人遗忘。
因为他是孙中山唯一的儿子,注定被人议论。
但这一切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