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海战是日俄战役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同时也是最后一场战斗。后来人们评价这场战斗:“俄海军绕了半个地球与日军战斗,结果惨败。”
当时同样不可一世,一度对多个国家造成威胁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在这场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三分之二的军舰被击沉。然而庞大的沙俄帝国究竟为何在这场战役中以如此惨烈的结局收场呢?
战斗背景
日俄两国为何会出现矛盾,其实最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利益”,而这个利益分配问题,还要从中国身上说起。
我们一直说日本当年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为了转移自己国内经融危机带来的矛盾,但事实上,这也与日本在奴隶制社会下,逐渐长成的军国主义有一点关系。而为了让自己摆脱落后的局面,这个国家从一开始的发展理念就是对外扩张,以军事掠夺的手段来壮大自己。当时这一政策敲定后,日本的矛头首先对准的就是东亚地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大陆计划”——先占领台湾,随后进军朝鲜,接着是满蒙,最后达到侵占整个中国的目的。
这项计划一开始只是试探,不过1874年,在对台作战的过程中,获得了清政府的50万两白银巨额赔款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野心,也让他们侵略的步伐越发加快。当然,同一时期,他们还用强硬的手段打开了朝鲜的大门,为自己以后对中国发动战争“清理”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路线。
但这一时期,同样有野心的还有一直在一旁窥伺的沙俄,从15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对外的政策也一直都是对外扩张。1891年3月,日本还沉浸在自己的“大陆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的时候,沙俄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远东地区,宣布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这对日本控制朝鲜和满蒙的计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而想要继续下一步侵占计划只有打败沙俄。
于是日本将俄国视为“眼中钉”,同时他自己在沙俄眼中也是一根“肉中刺”。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战后更是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并借机侵占了辽东半岛在内地的大片土地。这对早就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囊中之物的沙俄来说,自然是不能忍受的。
本着“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不能得到”的心思,俄国在这一时期向德国和法国提出了联合干涉,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而日本这一时期羽翼未丰,尚且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三国抗衡,只能将到手的“肥肉”悻悻放下。之后,俄国却打着“保护铁路”的名号,将中国东北纳入麾下。也就是这一次开始,日俄之间的“梁子”正式结下。
但俄国挑衅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前文我们提到过,在日本侵略计划当中,朝鲜可以说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只有确保朝鲜在自己的控制下,日本才能对亚洲实行下一步动作。但已经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国却又将手伸向了朝鲜,除了强硬的攻战手段,俄国在这一时期还积极在朝鲜扶持亲俄势力,不断向朝鲜半岛扩张。于是“新仇加旧恨”,日俄的关系一度陷入僵化状态,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
………………………………………………………………………………………………………
日俄对马海战源自双方对中国利益分配不均激发的矛盾,那为和岛上小国日本会完胜俄太平洋舰队呢?战争爆发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命定的战局
1904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自己的联合舰队,袭击了驻泊在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对于日本的这次袭击,俄军其实根本没有任何防备,不仅大部分舰艇都没驶回港内,连最基本的防雷网都没打开。不过,当时的总督阿列克塞耶夫其实已经接到了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但他并未及时采取措施。
当天晚上,前线的战场上发生了如此大动静的战争,但在后方的俄国贵族却还当只不过是一场“实战演习”。此外,当时在这里的太平洋分舰队平时也很少出海训练,港内的舰艇维修设施也是极尽简陋。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以日本自身的实力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场“打不起来的仗”。
正因为沙俄上层贵族的这种想法,让日本人的袭击异常顺利。1904年2月8日午夜,日本舰队在俄舰不设防的探照灯下,近距离发射了16枚鱼雷,重创俄军当时设备最为完善的3艘舰艇,直到黎明巡逻船发现了自家舰艇被击毁的残骸,还沉浸在美梦当中的沙俄贵族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他们太平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实这一场战争一爆发就吸引了国际上诸多国家的注意,毕竟两个国家博弈许久,如今这一场海战可以说将这场博弈,拉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孰胜孰败也牵扯到了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只不过这一时期的战局就并不明朗,看好日本的国家在当时并不多,毕竟相较于沙俄,日本只不过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为何日军会选择偷袭旅顺,这个地方其实是俄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一个不冻港,也是俄国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驻泊地。除了袭击这里能够对俄国起到非常大的震慑作用之外,这个港口也是两国战争的一个战略要地,占据了这里就相当于在战争中率先占领了制海权,这对一场海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显然,双方都明白旅顺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袭击了旅顺的一个月内,日本方面又派出了本希典作为军长、发动了对旅顺的第二次袭击。而俄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上,在整个日俄战争中,沙俄的优势已经逐渐不那么明显了,因为日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俄军方面物资短缺,支援又不积极,只能节节败退,直到1904年7月30日,俄军放弃了旅顺外围的最后一道屏障—–狼山,以一种连日军自己都没想到的速度撤进了要塞。
随后1905年5月底,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对上了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日方以仅仅三艘鱼雷艇损毁的代价,换取了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军舰的摧毁。这个结果着实令国际为之哗然,要知道,此前的海战史上,从未有过双方损失如此悬殊的海战。
………………………………………………………………………………………………………
日俄对马海战,日本摧毁了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军舰,那么惨败的沙俄到底是如何走到这是一步的呢?
战败原因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日俄的这场战争,其实从一开始沙俄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我们前面提到,“还辽”事件过后,日本一直将俄国当作自己“假想敌”,但这一时期日本的实力并不够,因此只能按耐不发,但其实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此后十年,日本军部将“卧薪尝胆”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先是进行了一场“甲午战后经营”,强调以扩军备战为中心,将与俄一战当作自己发展的目标。回顾那十年间,日本经济实力,尤其是在军需工业上的实力简直是飞速提升,在这样迅速的扩展之下,日本已经在俄国并未察觉的情况下成为了远东军事强国,这些都是后来对俄战争中的物质基础。
在看俄国当时的状态,因为俄国这些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力急剧扩张,导致国际上的国家对俄国产生了忌惮情绪,因为它这样的急速扩张打破了原本列强之间维持的微妙平衡,同时俄国的军事独占政策,也将火力点引到了自己的身上。那么此时和俄国针锋相对的日本就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首选合作对象。
最先和日本结盟的就是英国和美国。英国历来对中国有同样的野心,在他心目中,俄国就是同他争夺中国的最强对手,因此1902年,英日就对抗俄国这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于1月30日正式签订了“英日同盟”,一致将矛头对准了俄国。
而美国之所以站队日本其实也是因为利益问题,早在1899年,美国就有过想要插足中国东北的想法,不过俄国几次态度强硬的拒绝了美国的请求。所以,为了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垄断,防止它一家独大,美国政府虽然没有和日本方面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但却在事实态度上,给予了日本和英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可以说,日本的军需工业得以扩张和美国的援助脱不开关系。
另一边,俄国方面虽然有法国和德国曾经的结盟,但国家与国家的结盟其实都更加看重利害关系。因此,法国当时虽然表示忠于俄法同盟,并且会在远东战场给俄国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上在俄国的远东政策上,因为害怕削弱同盟对抗德国的实力,法国给予的支持一直都是暧昧不清,态度并不明确的。
当然,除开外部局势这些影响,俄国之所以惨败其实跟它国内自身的问题有关。前面我们提到过,日本袭击旅顺港的时候,俄国的贵族们正在歌舞升平的举行晚宴,一直到黎明才发现自己军舰被偷袭的事实。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俄国这个国家当时从内部已经开始腐败,并没有意识到敌人强大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败在了“轻敌”两个字上。
而且当时俄国境内也是风起云涌,动乱不堪,日本多年蓄谋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当时就在暗中联系了俄国的革命力量,企图给这个国家内部造成更严重的混乱。而沙俄内部因为阶级问题已经有底层人民开始抗议,再新的煽动下,这一时期的俄国出现暴动是常有的事情。
而且俄国这场海战“绕了半个地球”,这个太平洋第二舰队虽然看似规模大,但其实大多来自俄国在欧洲的各个舰队,临时凝聚在一起的,军力之涣散和精心准备了十年的日本当然是不能比的。而经过长途跋涉,这些士兵本来的战斗意志就不那么旺盛了。再加上,日本在英国和美国两大助力的帮助下,采用的都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无论是航速、防护力和攻击力都远超这一时期的沙俄舰队,所以一上来就给了俄国舰队沉重的一击,丧失了信心的俄国士兵更加无心战斗。
不过,真正总结沙俄这一时期的军事实力其实算不上弱,如果奋力一战,和日本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胜负悬殊。但总归是时运不济,一边是国内爆发的阶级矛盾和革命斗争,一边是国际上助力不够强大,导致战场上是“孤家寡人”,再加上敌人蓄谋已久早有准备,一场失败几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