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粟裕是军中有名的“常胜将军”,然而1949年10月,金门战役失利,却成了粟裕一生中少有的败仗,其实战役失利不能怪粟裕,但是粟裕4次主动揽下一切责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949年9月,当时第三野战军的将士们士气正旺,第10兵团的战士们跨海作战解放了福建的平潭岛,兵团司令叶飞召开会议,会议上决定进攻厦门、同时夺取金门,第28军军长朱绍清生病,由副军长萧锋代替指挥。
当时第10兵团士气正旺,一路打过来非常顺利,对渡海作战的顾虑也随着几次胜利被一扫而空,兵团司令叶飞很快就把作战计划上报给野司,当时三野司令部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华东军区第三书记唐亮和代参谋长袁仲贤。
如此重要的作战计划,唐、袁二人不敢擅自做主,随即向正在北京开会的粟裕传达,尽管粟裕不在前线,但是他在看过作战计划之后,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可以归纳为“三不打”。
粟裕明确指出,第一点要搞清楚金门、厦门两地敌军的部署情况,如果敌人有援军,就不能打,第二点是自身准备充足,要有充足的船只和船工,没有就不能打,第三点要有充足的炮火准备,准备不足就不打。
其实粟裕的要求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准备充足,各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并且准备好,可是有了平潭岛战役的胜利之后,第10兵团的将领掉以轻心,没有慎重对待粟裕的指示,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第一批登岛的九千多人孤立无援陷入敌人的包围,岛上防守的敌军有六七万人之多,在敌众我寡的巨大悬殊下,登岛作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战斗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三野前委,前委主动承担了战斗失利的责任,11月1日,兵团司令叶飞在厦门老虎洞主持会议,会上指挥者萧锋第一个站起来检讨,请求兵团党委和三野前委给予处分。
兵团司令叶飞也主动承担责任,说:“主要责任在我,我是兵团司令,不能推给萧锋。”不过请求处分还轮不到叶飞和萧锋,粟裕主动把责任揽下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请求处分。
这是粟裕第一次主动揽下责任,1950年5月,三野召开会议,萧锋再次站出来检讨,粟裕也再次安慰他,责任不他们,主要责任在前委,许多人可能奇怪,粟裕为什么要主动揽下责任呢?
在粟裕看来,打了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没有再战的信心,将来还要解放金门和台湾,要让战士们建立起信心,此后在1961年和1979年,萧锋两次到北京看望粟裕,谈话中都要为金门失利道歉。
每次粟裕都宽慰萧锋,如此一来粟裕前后4次主动揽下责任,粟裕能为部下开脱,是一位难得的好领导,足见他人品贵重,遗憾的是,粟裕直到去世,也没能看到解放台湾。
参考资料:《名将粟裕珍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