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马谡时,人们常常会提到两个标签:“街亭失守”和“纸上谈兵”。刘备在临终前评价马谡时指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听取刘备的忠告,最终导致了“挥泪斩马谡”。今天我们将聊一聊与马谡紧密相连的“街亭失守”这一标签。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决定斩马谡?究竟是马谡做错了什么?诸葛亮为何要斩马谡,难道仅仅因为街亭失守吗?显然,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要理解诸葛亮斩马谡的决定,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蜀汉政权由“荆州帮”(刘备和诸葛亮)、“东州帮”(刘焉父子的亲信)以及本地士族等组成。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对这三股势力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荆州帮”表示信任,对“东州帮”采取团结态度,而对士族则保持冷漠。然而,当诸葛亮开始实际掌握蜀汉军政时,他推行的政策与士族产生了冲突。《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表明了蜀汉内部的危机。蜀汉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诸葛亮决定通过北伐来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国内团结的目的。然而,前提是必须打胜仗。
在这关键时刻,马谡失守街亭,导致蜀汉遭受首次失败。诸葛亮深知,一次败仗可能加剧蜀汉内部三股势力的矛盾,使国家更加危险。因此,挥泪斩马谡不仅是为了整顿军纪,更是为了维护蜀汉的内部团结。马谡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从事参谋工作,两人亲密无间,但马谡的失误成为了蜀汉政权的牺牲品。
马谡的街亭失守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败,更是蜀汉内部阶级斗争的牺牲品。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诸葛亮只能选择斩马谡,以示严明军纪。这也是在当时情势下,诸葛亮的不得已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