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如果有一天,有人发现你床底下是一口棺材,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恐怕会顿感毛骨悚然,生出一身冷汗。
那要是再告诉你这口棺材不普通,
通体红漆,还看上去光洁如新
。是不是感觉一下置身恐怖片现场了呢?
家住浙江台州的杨老汉就遇到这等奇事
,虽不是床底下,却也是他卧室底下。
他在那卧室里头住了30多年
,如今想来却是止不住的心惊胆战。
再借杨老汉十个胆子,也不敢再往那屋睡了。
30年睡在一口红棺上,对杨老汉有没有什么影响?怎么专家一到现场就叫人撤离?
今天我们就来探探这玄之又玄的台州红棺。
一、卧室下的棺材
机械的轰鸣声开启了村子里新的一天,工人们在工地上进进出出,
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但这一切都没有旁边两个老人来的喜庆,他们是这里请人来做工的东家,脸上的笑啊,藏都藏不住。
这户人家姓杨,老爷子叫杨计土。
原来是他们家老大要娶媳妇了。
农村人嘛,就关心这些事儿,老两口一听大儿子要成家立业了,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可要结婚,就得有房子,
老两口不舍的就让自己儿子和儿媳龟缩在老宅里,就预备重新好好整修一番。
说起来,这栋老房子也住了有3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花1000多元买下的。
这在当时也是极气派的屋子,
可三十多年过去难免破旧。
他们要请人来重新翻修,怕是要花下一大笔钱哩!
不过,老两口并不在意,
他们指望儿子儿媳能好好过日子,来年生个大胖小子。
屋子虽有些旧了,东西却不少。
儿子年前回来,用自己打工的积蓄添了不少新家具。
因此,老两口雇了十几名工人。
又因着房屋实在太老旧,翻新效果恐怕不太好,他们和工人商量后决定推倒重建
,就托关系管工地借来一辆挖土机。
杨计土和老伴坐在土堆上,看着30多年的老房子被推倒,心里难免有些惆怅。
但一想到未来新房子更气派了,就又觉得值得。杨老汉正出神时,
突然听到施工队一声惊呼——挖着东西了!
老两口赶紧起身查看,是他们的卧室底下出东西了,挖土机的斗被勾住了,他们不敢妄动。
因为,
搬开碎石块,勾着斗的竟然是一片涂着红色油漆的“箱子”。
这“箱子”一半被埋在土里,一时看不清,施工队以为是杨老汉在家里藏的宝贝,不敢动手,所以叫他过来。
杨老汉一来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不曾在家里藏过东西。
况且藏东西哪有埋那么深的,比地基都深,要不是挖开了谁能取得回来?
确认了不是宝贝,施工队就放开手,把那“箱子”上的土清干净了。
这是杨老汉再凑上来一看,却是吓得瞳孔一震——
这哪是什么红箱子?分明是口红棺材!
这农村里虽然兴土葬,可也不兴把仙人葬自家屋里。
这是挖着别人家的坟了,这可是大忌!更让杨老汉两腿发软的是,这棺材怎是红的?
乡里传闻,
红棺材要么是80岁以上的喜丧,要么就是冤死的那红漆镇着。
他屋底下是哪一种?
杨老汉再一联想到近年发生的事,家里老有人生病,做事也常有不顺
,
心里更不舒服了。
惶惶之下,拨通了两个儿子的电话,要兄弟俩赶快回来。
接到电话的兄弟俩是一刻也不敢停歇,连夜回了村里。
安抚好老两口,兄弟俩商量着亲自去看一眼。
他们到了工地上,往下一看。
一口红棺还在那儿,漆油亮油亮的,怕是不简单。
立马打电话到县里,请人来处理。
接到电话的相关工作人员到是个唯物主义者,只觉得
那怕是个墓葬,得请考古专家过去才行。
专家赶到时,日头高高挂着。
杨老汉家那就是另一副模样了,村里的人都围在那,就为看看热闹。
专家们也不赶,知道他们就是好奇,当着他们的面就下了地。
专家通过周围环境判断这可能是个古墓,
距今少说有八百多年了。
现已被挖开,那就只能抢救性发掘。
忙活了好半天,棺椁才现了真面目。
原是柏木做的棺,看着鲜亮倒也不是什么奇事。
柏木质地坚韧且耐水耐腐,先人又在柏木之上又做防腐,自然状态是好些。
二、赶紧撤离!
专家们又探查了一遍墓室的基本情况,
发现略有些积水,只怕棺椁内积水情况会更重些。
为了保护文物,也为了弄清楚墓主人究竟是谁,专家们决定开棺。
因判断棺内有积水,专家们决定先在棺椁底部钻个小眼,把水放干净。
当小眼钻开,棺椁内的积水流出来时,专家的脸色立马变了。
倒也不是流出来血水什么的,而是顺着积水出来的里头有些闪亮亮的东西——
水银!
这可不好,
古人经常用水银来给棺椁和尸身做防腐,这是剧毒。
抬头一看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专家立马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这得赶紧撤离!
一番折腾后,周围人是被疏散的差不多了,专家也决定先离开,
让棺椁放置一夜,让有毒气体先跑走,明日再来开棺。
第二天回到墓葬中,专家又遇到了个问题,
这棺椁看着严丝合缝的,从哪里开始开棺又成了一个问题。
绕着棺材看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在旁边看着一个小细缝,沿着这给打开了。
棺椁一打开,专家都很激动。
因为,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南宋墓棺。
原来,在围绕棺椁开展工作的同时,相关人员也在迅速清理墓穴,
确认了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在清理发掘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块墓志铭,经拓印研究。
并与《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对照后,确认了墓主人的姓名——
赵伯澐,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
这座唯一未被盗墓贼关顾过的墓棺,里头的东西齐全且保存完整。
墓主人的墓室有些简陋,看不出是个王族墓,但陪葬品规格确实颇高,金银玉器、水晶丝绸一个不少。
并且,每一件都看起来质地上乘。
为避免二次破坏,棺椁等物很快被送往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研究,其中有一些很值得说一说。
里有有一件水晶璧,实属罕见,拿到今天也得算是“奢侈品”。
它质地纯净光洁,无一丝杂质。
它的内孔穿有一条非常精致的丝带,上头的纹路至今也清晰可见。
这水晶璧经专家考证后属于古人腰间的配饰之一,是一种用来避免行走时,轻薄的丝绸衣物肆意飞舞的配饰。
除此以外
还有一块玉璧也异常珍贵,上刻“大唐皇帝昪”的字样。
专家认为这不是南宋的物件,而是出自南唐,其原主可能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
除了陪葬的金银玉器,丝织物也令专家开了眼。
里面的衣物种类繁多,还有各色花式。
衣帽鞋袜应有尽有,
织物材质又分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花色更是包含了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多种类型。
为了保证这些陪葬丝织物的保存,这次考古工作还首次使用了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并记录了整个过程。
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文物可以分为陪葬服饰和尸身服饰两大类,陪葬服饰因为长期浸染在棺液里,已老化破损,经过一系列技术抢救才得以复原。
而尸身服饰的处理上就更难了。
因为丝绸属于蛋白质,几乎每一件衣服都和皮肤组织黏在了一起。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关工作人员先对尸身进行了消毒杀灭有害微生物,已达到防霉的效果。
之后又对尸身原始服饰进行高清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
在揭展尸身上的服饰时,工作人员只能用竹签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将其剥离。
后经统计一共获得19件完整尸身服饰
,应为赵伯澐入殓的礼仪性服饰。
其中尸身上共穿了8件衣服,8条裤子,鞋子、袜子各一双,手上还拿着一方手帕。
专家们将此次出土的衣物放到了一块,发现这些种类繁多的衣物都有一个特点——
清一色地低调、雅致,毫无奢靡之风。
专家认为这与南宋时期的流行服饰文化有关,拥文的南宋讲究文士风雅。
而赵伯澐的“衣柜”也向我们充分了他的为人,质朴而低调,是个当之无愧的“文人雅士”。
赵伯澐墓中出土的丝绸文物颇具研究价值,
特别是其中一种四经绞罗,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叫做越罗的衣料的延续。
这些发现都可以极好的推动我们对南宋时期服装文化的研究,那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衣饰纹样对历史研究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比如,
这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完整的浙江丝绸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提供实证。
当然,这座古墓被发掘以后,杨老汉家恐怕是不能住了,
政府另给了块地给他们起新楼。
一家子也乐呵呵的接受了,大儿子的婚事也如期举行。
三、对史料修订的意义
赵伯澐的身份除了墓志铭、族谱等佐证,《宋史》中也有记载。
皇族宗室都有谱系,由宗正掌管。
在《宋史·表·宗室世系》中记载赵匡胤兄弟三人的七世孙确是“伯”字辈,与赵伯澐的名字互证。
他与宋孝宗(赵眘,原名赵伯琮)为同辈人。
结合《宋史》和《黄岩西桥赵氏宗谱》考证,赵伯澐应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生,曾任平江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县丞(副县长),卒于(南)宋宁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享年62岁,赠通议大夫。
有官职,家中也有多位朝廷官员,因此赵伯澐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陪葬物有如此丰厚。
不过有意思的是,《宋史》对他的儿子有所记载,生有三子——
赵师折、赵师畊、赵师宫。
这与墓志铭上却略有不同,
上书三子名姓为师遲、师耕、师宫。
其中,畊为耕的异体字。
如拓印无误的话,
或许我们能对《宋史·表·宗室世系》进行一次修订。
结语:
杨老汉睡了30年的卧室下挖出了一口红棺材,他疑心有碍,请儿子回来看看。
没想到儿子一回来通知了县里,施工地变考古现场。
如果不是杨老汉推倒重建的决定,恐怕我们一辈子也见不到这些精妙绝伦的丝织物。
赵伯澐墓被称之为“宋服之冠”,他的衣饰增进了我们对南宋服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历史变得更加完整。
考古的意义就在这里,从各种蛛丝马迹出发,探寻一段历史,见古人之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