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城市的经济地位
萨法维王朝时期,如何促进首都城市伊斯法罕的经济地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伊斯法罕的发展在萨法维王朝可谓是达到了鼎盛时期,阿巴斯大帝出于对这座波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喜爱而大力发展它,最终使其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达到了极致,重振塞尔柱帝国时期“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盛誉,许多外国使者、旅行家也都慕名而至,不仅与萨法维王朝发展和平的外交关系,也给予王朝建设积极、客观的评价。对于伊斯法罕来说,阿巴斯大帝治理下的首都地位和繁荣程度已是世界性的。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王朝的首都是汇集达官贵人的地方,由此也会直接活跃该地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就萨法维王朝而言,首都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本国人,也有聚集于此的各国商人、使者、旅行家等,特别是对于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这样的大城市,更是吸引富商大贾云集、商旅不断,激发首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力。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一方面首都是政治中心,而其经济活动是围绕着权力中心发展起来的,并以强大的政权作为经济繁荣发展的后盾力量。众所周知,伊朗自古以来在手工业生产,特别是丝织业和纺织业领域的创造与创新都是举世闻名的,萨法维王朝亦是通过沟通欧亚经济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进一步推广波斯工艺,并广受青睐和好评。
在此过程中,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城市也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以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为例,萨法维王朝时期这两座首都城市都是“丝绸之路”的沿线重镇,起初以丝织品的进出口作为主要的外贸产业。
随着王朝政权的扩大,经济实力的增长,伊斯法罕的工业生产在阿巴斯大帝时期学习和吸收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将波斯风格融入到除丝绸之外更多的工艺品中,如陶瓷、画作等,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多元化。
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在洲际贸易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下,出现了代表商贸中心的集市,这些集市后来发展成为所谓的巴扎(市场),来自各地的商人队伍会将琳琅满目的商品集中在这里,通过零售的方式以及大批量出口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可以称得上是聚集商业信息与交换商品的主要场所。
同时,首都城市也是王朝交通要道最为发达的城市,从而也易于形成以首都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商贸圈,以带动附近城市的经济活力。对于首都城市来说,频繁的经济交往既为城市带来了名望,也推动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为首都经济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创造契机。
首都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紧随经济的发展步伐的。萨法维王朝也是首都城市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有统治者的支持,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城市,创造洲际之间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促进了首都城市在欧亚大陆文明中的沟通与交融。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阿尔达比勒、大不里士、加兹温以及伊斯法罕的文化建设中凝聚着物质性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这分别体现在首都的建筑和交通,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上,其中以伊斯法罕的城市建设最具代表性,也是至今为止对文化遗产保留的最为完整的城市。
伊斯法罕是典型的穆斯林城市,同时具备清真寺和巴扎市场两大必要因素,阿巴斯一世非常重视对首都的城市规划,更是重金聘请东西方的学者和能工巧匠到伊斯法罕进行设计,以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扩建而成的宫殿建筑群颇具伊斯兰特色,同时又拥有波斯特色的建筑设计,展现了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这一时期的交融。
在交通方面,交通要道的建设也随着首都地点的迁移而发生变动,权力中心也即是王朝交通线上的枢纽城市,因此萨法维王朝的四大首都的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这便促进了首都城市与地方和国际在经贸、政治等领域更加便利的互动和沟通,也使得东西方文化在宗教、艺术、建筑等精神层面的交流得到加强。萨法维王朝时期首都城市在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是独树一帜的。
一座城市真正所需要的一种凝聚力就是宗教,首都城市则是代表王朝意识形态的风向标,随着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放宽对宗教信仰的约束,首都城市在宗教领域率先展现了包容、开放的态度。从伊斯玛仪一世宣布什叶派为国教而大肆迫害大不里士的逊尼派,这其中既有利于统一意识形态以巩固政权的统一,但也激发了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
随后在塔赫玛斯普一世迁都加兹温以及阿巴斯大帝迁都伊斯法罕时,他们对打造多元、包容的城市形象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因此相继放松了对宗教信仰的限制,特别是对逊尼派而言,减少了许多限制。同时,他也真正地做到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和谐相处,兴建基督教派的宗教建筑,允许基督徒在王朝内进行贸易活动,给予他们信奉宗教的自由,并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推动与完善首都城市区域结构
首都地位对于城市本身来说意义是极大的,它使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给予城市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开放、多元的经济结构。随之交通水利、文化艺术、军事储备等优质资源也会集中于首都城市,推动和完善城市区域结构的建设,形成了城市内部功能性区域的清晰划分。
作为萨法维王朝曾经的首都,阿尔达比勒、大不里士、加兹温以及伊斯法罕的区域化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成熟。
在首都城市中有以巴扎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有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宗教圣地,有以沙赫宫殿为中心的象征着最高统治的权力中心,从而城市各区域的功能性清晰地显现出来。尤其是王朝最后的都城伊斯法罕,它的各个功能区划分比较明确,每个功能区各司其职但又相互连接,形成以王朝行政区域为中心向外延伸和建设各活动区域的城市结构和规划模式。
伊斯法罕的象征性宗教建筑、王室宫廷是围绕着清真寺广场兴建的,在这些建筑之外又直接建设了代表城市经济活力的源泉——巴扎市场。作为穆斯林城市,萨法维王朝时期的首都城市必备的功能区——聚礼清真寺和巴扎市场,这也是传统伊斯兰城市空间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区域。
除此之外,宫殿周边还规划了其他公共区域部分,如宗教学校、公共浴室以及花园草场等。最后,城市的交通网络和街道将这些区域连接起来,构成了城市内基本的布局。同时,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城墙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城市真正形成的标准之一。
城墙的修筑一方面意味着王朝对城市组织管理的意识和防御体系的加强,一方面是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主要活动区域作界定和区分,对各地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一定的凝聚作用。从伊斯法罕的城市变迁来看,它已经从传统古典城市的结构布局向近现代城市的结构性变迁,已经置身于城市的历史演进之中。
随着首都城市区域布局的不断完善,该城市的功能性也趋于多样化,不仅是萨法维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经济中心,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在世界城市中享誉盛名。
尽管争战不断,多次失守,大不里士的经济地位在其首都任期内并未削弱,也依然保持“丝绸之路”的沿线重镇地位。伊斯法罕的崛起是萨法维王朝崛起的直接体现。
在承接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后,城市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了其城市自身综合性的发展,首都城市汇聚着城市的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并通过陆路交通拓展经济交往领域、文化传播范围,进一步加强首都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功能性作用。然而,迁都对于旧城市和新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的。
总的来说,当首都的选址转移后,新的首都城市将取代旧的中心城市,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以旧的中心城市的衰落和停滞为代价,因为首都城市配备的相应地资源也会转移到新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脱离首都光环的城市,其内部的区域规划在前期已是相当成熟的,但由于战争或迁都的影响削弱了对外交往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