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美在马来西亚的磋商,其实目的特别明确,就是为了下周可能在韩国举行的高层峰会做铺垫。双方需要提前沟通议题,试探底线,也要摸清对方的谈判节奏。
另外,这已经是特朗普在今年4月份宣布“对等关税”之后,中美第五轮面对面的磋商。从时间上看,双方基本保持了一个月一次的节奏,没有断了沟通的渠道。地点选择,也透露出一个有意思的信号。前四次,分别在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和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这些城市,都位于欧洲,也都属于美国更熟悉的外交圈。而这一次,地点转到了亚洲。中方代表不用倒时差,也不用纠结口味问题,而且更具体地说,选择了马来西亚,而不是新加坡。所以这次会谈,表面是“第三方中立”,但实际上,更接近中国的战略舒适区。这种心理和节奏上的优势,在外交博弈中,其实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会谈的氛围。一如既往,美方喜欢“先造势”。在谈判前,特朗普团队又放出消息,说要对中国再加征100%的关税。因为中国这边,早就准备好了对等回应。依旧是“稀土”和“大豆”。前几轮中方团队的谈判节奏很稳,也让美方清楚地看到,中国不急,不会整那么多“花活”,也不会轻易让步。
所以这次特朗普政府更急。他们想知道,中国到底还留了多少“谈判空间”。马来西亚的这场会谈,对美方来说,更像是一场“信息搜集”。他们希望在下周的高层会面前,先尽可能摸清中国的底线。
毕竟,特朗普虽然嘴上强硬,但他身边的团队,肯定不想让他在韩国被动。没人希望总统在镜头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这次马来西亚磋商,对美国来说,其实就是一场“铺垫战”,一场摸底战。
但反观中国这边,就显得从容得多,甚至你看咱们这边的报道与宣传,都不及前几轮那么有热度。因为中方的节奏非常稳,态度也很清楚。中方的目标不是“打赢美国”,而是“不让美国赢”。美国的谈判习惯是:用压力逼对方让步。中国的做法是:以静制动,筑高墙,广积粮。看上去是慢,但每一步都算得很清楚。从关税到技术,从供应链到能源,中国现在有了更充足的筹码。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可以集中精力应对中美关系。在外部干扰减少的情况下,中方有更大的战略灵活度。反观美国,就没有这么轻松。特朗普政府眼前的问题太多。俄乌冲突继续拖着,美国还得掏钱援助;中东局势紧张,委内瑞拉局面也没稳下来;国内又有抗议、游行、罢工,一波接一波。这些问题都在拖特朗普政府的后腿。
所以现在的中美谈判,不再是“强弱对话”,而更像是一场“耐力赛”。美国想尽快拿结果,好回去交差;中国则有时间,也有耐心,不急着立刻达成什么。这种节奏上的差异,就是最大的力量差。
你会发现,过去一年,中美谈判的重心在变化。从最初的美方设定议题,到现在的双方拉平、均衡推进。中国已经逐渐掌握了议题主导权。
至于这次马来西亚这轮磋商的结果,未必会对外公布太多,毕竟一开始也说了,只是“预热”。不过从目前的信号看,中国已经不再是被动应对的一方。当谈判的主动权,开始从“防守”转为“掌控节奏”,这本身,就是中国在外交层面的又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