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播出之前,观众都对青年毛泽东的饰演者充满好奇和期待,这将是怎样的一张新面孔?能不能承担起饰演伟人的重任?如今,《鲲鹏击浪》已经播出十集,众人已经从屏幕上领略了青年毛泽东的风采。那英俊的面庞充满了睿智和帅气,那清澈的目光饱含着深沉的思考,那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旋风。虽然观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他的表演中还透着稚嫩的痕迹。但绝大多数观众认可了这个新生代的“毛泽东”,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于是,人们的目光开始探索这个年轻演员的来龙去脉。他叫刘承林,履历很简单,1996年出生于大连市,2014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剧组之所以在万千人中选择他来饰演毛泽东,除了他的身高、长相与青年毛泽东形似,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魄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最初确定刘承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挑大梁,导演和制片人都捏了一把汗,刘承林内心也充满忐忑和不安。虽然剧中讲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但毛泽东毕竟是万人瞩目的伟人。为了尽快地缩短与青年毛泽东的距离,尽快地走进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刘承林开始发奋读书。他按着编剧马继红老师的指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毛泽东传》《青年毛泽东》《诗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然后带着这样的准备开始阅读剧本。凡遇到剧情中不清楚的问题,他一方面查阅资料,一方面向编剧老师请教,先后列出了近百个问题,再一个一个地寻找答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纬度,全方位地感受毛泽东的喜怒哀乐,感受毛泽东的思想转变。特别是当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走进北大红楼,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登上岳麓山,俯瞰北去的湘江,刘承林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为他饰演毛泽东建立了足够的心理支撑。
在剧本围读中,刘承林认真地分析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仔细研究每一场戏背后的故事,以及字面以外想要传达的信息。遇到把握不准的地方,他虚心地向导演、向指导老师、向同伴们请教,把台词一句一句地掰开揉碎,反复琢磨。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开机之前的点滴时间,认真地学礼仪、学书法、锻炼身体,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然而,正式进入拍摄后,刘承林的信心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表演出来的状态总是出现偏差,有时一场戏拍十几条都完成不了。面对一次次的“重来”,他感觉到内心深处的茫然和无助,他甚至有些害怕去现场,害怕站在镜头前……为了让刘承林尽快地渡过难关,导演耐心地给他讲戏,一遍一遍地鼓励他。老演员于洋不厌其烦地和他对戏,同伴们也互相扶持。渐渐地,刘承林从自卑中走出来,他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他努力从青年毛泽东这个为寻找真理不惜万难的湖南伢子身上寻找能量。随着日历一天天翻过,刘承林终于战胜了自我,乃至到了后半程拍摄中,他几乎做到了得心应手,做到了对每一场戏都有完整的思考和准确的处理。
《鲲鹏击浪》自4月20日在浙江横店开机,到8月20日杀青,整整125个日日夜夜,刘承林超负荷地完成了690场戏。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高温38摄氏度的酷暑天,他穿着棉袍子演冬天的戏,没有一句怨言;在感冒高烧39摄氏度的情况下,他照样忍着病痛在街道上奔跑;他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从来没有畏难退缩。事后,有记者采访刘承林,在巨大的压力和考验面前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回答,是毛泽东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每一个饰演伟人的演员都有一个历练的过程,都要经历一次被观众评判的大考。《鲲鹏击浪》播出后,刘承林的心境既激动又坦然。他为今生有幸饰演青年毛泽东感到骄傲,同时,面对观众的表扬、肯定和批评,他荣辱不惊。他认为,这些都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营养。
我们预祝刘承林,带着使命信念,砥砺前行,争取拍出更好的作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