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不仅是刘据的孙子,也是一个帝王。或者在他心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重要得多。
我不确定刘据有没有见过刘询。但我很确定,刘询的记忆里,并没有与刘据共处的内容。因为刘据在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矫节捕杀江充,从此走上造反之路,八月即兵败自杀。而刘据长子刘进为安置仅出生月余的儿子刘病已,而未随其父亡走。
到刘据死的时候,刘病已还在襁褓之中,他怎么会记得这个祖父?
是的,祖父给了他生命,可他从襁褓小儿就被关入监狱,到不满五岁时险些被杀,好容易被赦免却只能在民间生活,无父无母……这一切痛苦,也是拜祖父刘据所赐。设身处地,如果是你,你会对这个祖父有很深的感情吗?
追谥刘据,已经是多年以后了。刘病已已经改名为刘询,是大汉朝的皇帝。不管是傀儡皇帝,还是手握实权,他当然、也必须,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评价人物,而不是出于血缘或者感情。
站在皇权的角度看刘据,他是怎样一个人?
刘据是太子,受了冤枉,被陷害至死,人们很同情他——可是,他曾起兵反叛,私自发动中厩车马(皇后卫子夫允许了。可是皇后也大不过皇帝,皇帝不会允许他),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矫诏杀死汉武帝的亲信……
作为一个皇帝,他能赞美、弘扬反对皇帝的行为吗?
刘据死后,看守高帝庙的小郎官田千秋上书鸣冤:“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于是汉武帝霍然醒悟,拜田千秋为大鸿胪,还修建了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表示自己的悔意。
但是,田千秋认为、刘彻也同意的是,“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他们认为刘据罪不致死,而不是说刘据没有罪。这是皇权的观点,不会因为感情而改变。
刘询也秉承了这样的观点。他不能、不想、也不敢,鼓励反抗皇权的行为,不管对方有任何理由。
所以在“评价历史人物”的环节上,刘询只能给刘据恶谥,以此来否定刘据这一生最大的行动:造反。
再深的祖孙之情,也深不过皇权。何况,他们的祖孙之情,也并没那么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