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扬州2月18日消息(记者王姝姝)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湾头镇是一座运河古镇,运河进入扬州的第一个湾,“弯”出了“湾头镇”。湾头镇有何历史,为什么这里能发展出玉雕工艺?本期知否邀请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吕美晔博士来解答。
“湾头,是一座‘镇古、水秀、人文、玉盛’的千年古镇,汇聚了运河绵软细腻的秀气和灵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不可或缺的名镇。”吕美晔表示,湾头镇有着2500年历史,古称茱萸湾。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运盐河(今通扬运河)与邗沟(古运河)在湾头交汇,茱萸湾成为水路进入扬州的门户和重要港口,为盐运、漕运必经之地。古运河两岸的湾头古镇为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店肆相连、市声不断。
至盛唐时期,这里更是风物稠密。唐代诗人姚合、刘长卿都赋诗描写过茱萸湾。其中,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远。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姚合《扬州春词三首》: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用AI画出诗中场景,是什么样呢?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AI绘古诗海报,仅供参考(央广网发 王姝姝 王宣宣 制)
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
AI绘古诗海报,仅供参考(央广网发 王姝姝 王宣宣 制)
1959年,京杭大运河拓宽改造、开辟新的入江水道,湾头古镇与扬州市区被新的京杭大运河在地理上隔开。现湾头镇西隔京杭大运河,与扬州古城区相望,东与扬州“七河八岛”主体所在的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相连,南与广陵经济开发区毗邻。
那么,当地玉雕产业的发展与大运河有什么关系?
吕美晔介绍,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尚书·禹贡》就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唐代之后,随着千里运河的开凿、通航,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国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在扬州设有玉局,除了承制大量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时有“扬州琢玉,名重京师”之誉。而湾头镇又因是扬州最重要的运河古镇,在清代中叶,湾头玉雕达到鼎盛,大小不等的手工艺作坊遍及乡镇,琢玉艺人数以百计,名家辈出,产品种类多样,艺术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玉器厂最早诞生于湾头,其后在湾头设立的邗江玉雕厂也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厂之一,其出口玉器产品在外贸市场享有盛誉。业内人士公认,“天下玉,扬州工;扬州工,源湾头”。
20世纪90年代,邗江玉雕厂改制后,一方面,职工大多在当地自立门户,私人作坊蓬勃兴起;另一方面诞生了玉器界的龙头企业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使得湾头的玉雕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扬州以“扬州玉雕”为特色,湾头镇积极开发特色文旅产业。全镇有玉器加工户及商户近千户。可见“运河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玉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