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当下北京最火的餐馆是哪家,位于朝阳合生汇的烤匠一定是很多消费者的答案。去年9月开业至今,这家烤鱼店热度居高不下,最多一天排了2894桌,凌晨1点还有顾客排号等位成常态。更有人从天津等周边城市赶来就为吃这一口。
百变多样的京城消费市场,一道烤鱼为何成为“顶流”?连日来,记者多次现场探访,寻找这家餐厅的网红密码,也透过消费者的热情体验北京首店经济的巨大魅力。
下午取号排队凌晨才能吃上
“现在排队的话,要凌晨1点以后才能吃上!”上周六下午6点多,烤匠餐厅外,服务员大声提醒围在身边准备取号的顾客。但没等他说完,大家就纷纷伸手抢号了。
张帅拿到的取号单上写着“中桌,前面有656桌”。一旁,下午1点多取号的大姐跟他开玩笑:“早着呢,我都还没吃上!”凌晨1点40分,张帅终于等到服务员喊他的号了。此时,周边店铺早已熄灯打烊。
去年9月26日开业后,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原计划每天下午有半小时闭餐时段,但因为人太多,开业第二天就取消了。”店长徐兵回忆,开业没几天赶上国庆假期,每天至少要发1000多个号,营业时间也不断延长。
“本以为入冬后夜宵时段客流会有所减少,没想到一直热度不减,排队到凌晨一点已成常态,凌晨三四点才能打烊。”烤匠创始人冷艳君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开业至今,烤匠合生汇店平均每天取号1500桌左右,最多曾达到2894桌。
不少消费者在网上分享烤匠抢号经验:“必须商场10点一开门跟着人流往里冲”。这样的行情也引来“黄牛”倒号。目前,餐厅已采取多种方式抵制“黄牛”,要求顾客线下取号时核验手机当日取号次数;线上取号要凭平台排号页面入场,截图和分享页面无效。
当网红店遇上京城商场“顶流”
最近两三年,京城餐饮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个高人气品牌出现:费大厨、辣可可、桂满陇……这些门店的共同特征是先在长沙、上海等地火起来,然后在北京高人气商圈落地首店后引发排队潮。
若论排号的夸张程度,烤匠显然更令人吃惊。在不少粉丝看来,这主要源于网红店与京城商场“顶流”的叠加效应,多开分店缩短排号时间成为后续提升就餐体验的必然手段。
来北京前,烤匠已经开了70家直营店,是川渝地区的网红餐厅。2023年,冷艳君计划走出川渝。走遍一线城市后,她决定首先进京赶“烤”。
北京首店落在哪?“要进就进最火的商场。”当年,她带着团队进京考察,单单在朝阳合生汇就从早到晚蹲了8天。她发现,商场全天客流旺盛、客群年轻打扮时髦、消费潜力巨大,这些原因让她下定决心,落脚朝阳合生汇的21街区。
21街区堪称朝阳合生汇的“流量密码”。即便是晚上8点多,街区里的顾客依然摩肩接踵,多个规模较大的餐馆都有几十桌等候,连卖长沙臭豆腐、广西酸嘢的小档口前都挤着十几号人。网红品牌扎堆且不断换新,让这个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200多家品牌聚集的地下食街成为年轻人最爱逛的地方。商场还特意开辟单独出入口,方便深夜消费的顾客进出。
高流量商圈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了烤匠的声量,而烤匠也在填补商圈的空白。朝阳合生汇负责人解释,像烤匠这样的南方餐饮在北方较为稀缺,品牌的差异化、独特性吸引消费者到访,甚至不乏外地游客跨城尝鲜。
好吃不贵也是消费者追捧的重要原因。翻开烤匠的菜单便能发现,大家疯狂追捧的烤鱼并不算贵,每条价格100多元,还有每串3元的烤花菜、烤肉串和十几块钱一份的凉菜,整体算下来人均消费在百元左右。
来自世邦魏理仕的报告显示,去年,餐饮业态占北京商业新增店铺的48%,这些新店主要集中于性价比更高的品牌。
高品质首店激发线下消费潜能
烤匠餐厅门外,排队的顾客几乎人手一杯奶茶或咖啡,还有人拎着盲盒店或服装店的手提袋。排号的几个小时里,大部分人都没闲着,在商场里转悠一大圈再回来。“商场一开门就来取号了,逛了逛街,在隔壁玩了一会儿电竞,这会儿来吃正好。”一位顾客说。
记者在烤匠餐厅周边发现,新鲜餐饮品牌真不少。石头先生的烤炉、祐禾面包等烘焙首店一开业就成了人气王;北京首家霸王茶姬两年前开业时曾创下三天销售42万余元的战绩,如今依然经常一座难求;“两点见!下午茶”则以童话风装潢吸引众多人排队打卡。
去年,朝阳合生汇共引入36家首店,其中餐饮首店占比在40%以上。放眼京城,首店经济势头强劲,去年共有960家首店落地,涵盖零售、餐饮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北京的商业生态和消费者购物体验。
回首2024年,北京消费品市场整体恢复放缓,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9%。但众多餐饮首店的火爆行情显示,消费者依然乐于拥抱新品牌、新服务,更高质量的首店将进一步激发线下消费的潜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曹政,杨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