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这句话讲的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一种气节,对于道德和品德的要求自古以来就非常高。在三国时期这种品德要求,其实在蜀国的一位大将军身上得以体现,这位将军的名字叫做罗宪。
那么罗宪是谁呢?罗宪是蜀汉末年时期的一位杰出将军,出生于公元218年,是湖北襄阳人。罗宪最为杰出的历史贡献就是在白帝城这个地方驻守了两年,但是大家要知道蜀汉末年时期,刘禅当时都已经决定要打开城门,像魏国投降了。
这时候三个政权当中,蜀汉这个政权已经无法死灰复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已经成为板上鱼肉的印象。可是这时候东吴却想着:是否能够派兵到蜀汉这个地方来分得一杯羹,哪怕就是拿下一个白帝城也可以。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罗宪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罗宪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男人,当驻守在白帝城,眼看着一直效忠的蜀汉政权慢慢落下了夕阳之后,罗宪这个人心里当时心情也不是很好。可是东吴这时候却派兵想要来救援白帝城。但是对于罗宪来讲,东吴这样的做法,完全就像是想要来蜀汉这里分一杯羹。
因为罗宪认为,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关系就像牙齿和舌头一样,曾经十分亲密,像是最好的朋友。曾经一起去共同抵抗过魏国,可是现在魏国在攻击蜀汉时,东吴现在却站出来以救援蜀汉的口吻,想要来占据白帝城这一块城池。
所以罗宪觉得,东吴这时候的形象完全是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小人。哪怕曾经是好朋友,但现在这样的形象令自己非常心寒。而这样狐假虎威的形象,比一直以来都是以敌人相称的魏国要更加不耻。一对比之下,罗宪更是觉得魏国起兵来攻打白帝城,要显得更加坦荡一些。自此之后,东吴和蜀汉白帝城之间的拉锯战就开始了。先是在公元263年魏国进攻蜀国白帝城,东吴这时候插上一脚。
罗宪说什么也不愿意将白帝城拱手相让于东吴,可是东吴这时也并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于是东吴就派出了大将陆抗,手中握有的兵权多达10万人数之多。罗宪义无反顾地在白帝城驻守了两年的时间后,转而像魏国投降了,直到魏国抽出了空来,派兵去攻打东吴的西陵。这时候东吴的大将陆抗只得在白帝城外撤军,将10万兵权又急忙调往了东吴的西陵,做好防守工作。
当时魏国的政权基本上是落在了司马昭的手中,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又创建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后期人们所说的晋朝。当晋朝政权确立之后,司马炎很快就将罗宪提拔到了冠军将军的位置上。可见罗宪的原则在当时以及后人的眼中看来,都是极其受人敬佩的,公元270年,罗宪去世后,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