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比李白晚出生了336年,两人所处的朝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性格也迥异,但后世却没少拿二人作比,只因他们一位是唐诗一哥,一位是宋代文坛的集大成者。如果只是随便拿两个人的作品来比一比,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法比出个结果来。所以本期就和大家一起来品一品二人在同一地点写的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两首诗的经典程度自然不用多说,都是后世很难超越的作品。两首诗写的都是庐山,一首是咏庐山瀑布,一首是咏庐山山岭本身。对这两首诗其实后世名家们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算得上是900年来难分高下。但通这场巅峰之战,我们却能弄明白为何李白是仙才,而苏轼不是。让我们先来看李白的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此诗时李白24岁,当时他正准备前往金陵游玩,路过庐山写下了这首诗。对这首诗名家们的评价常常是两个字:奇绝;而普通读者的评价则常常是:太有想象力了,太夸张了,太浪漫了。这些评价都是贴切的。在这首诗中,首句或许别的诗人还能模仿一下,后三句都是他人写不出的妙笔。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的第五个字要“响”,很显然这首诗做到了,一个“生”字写出了紫烟的缥缈之气,令人眼前一亮,也为瀑布的绝美布好背景。第二句的妙处在一个“挂”字上,一般写物都是化静为动,但李白这个“挂”字却化动为静,颇为新颖。而到了第三句这却突然气势全开,“飞流直下”的瀑布一下子被写活了。最后一句更是妙笔,以九天的银河做比,让全诗充满着浪漫气息。纵观这首诗,通篇都充溢着一股浓浓的仙气。
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如今不少人也会称东坡一句“苏仙”,但史书典籍上却一直没有这个说法。显然与李白“谪仙人”的认可度来说,苏轼这个“苏仙”之称确实没什么说服力。而究其原因,其实通过这两首诗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苏轼这首诗不但没有浪漫的仙气,而且充满着理性的思辨,其实这正是苏轼多数诗的特点,也是宋诗重理的产物。
同样是一首七言,同样是写庐山美景,苏轼却写成了一首哲理诗。诗的前两句写庐山山岭的大景,它从横面和侧面看,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诗的后两句写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观山人本身就在山中,所以很难形成客观的看法。一首哲理诗,能写得如此深入浅出,而又全无雕琢之气,这是唐代诗人很难做到的。
两位文坛巨匠在同一座山上留下了两首千古名作,诗风完全不同,完美地诠释了唐诗和宋诗的特点。有人爱李白诗的浪漫,也有人爱苏轼诗体现出的哲思,很难分出胜负。这两首诗您更欣赏哪一首呢?欢迎讨论一、二。